中小企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培育发展新动能

导语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小企业需要从风险低、收益低的与发展中国家竞争、与发达国家合作的模式,逐渐转向产品和服务的上游,转变为风险高、收益高的与

导语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小企业需要从风险低、收益低的“与发展中国家竞争、与发达国家合作”的模式,逐渐转向产品和服务的上游,转变为风险高、收益高的“与发达国家竞争”模式,这就需要中小企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培育发展新动能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但是,当前社会上对于中小企业领域涌现的新动能特点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对于如何实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

        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达3000多万家,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增进城乡市场繁荣的重要力量。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以低劳工成本、高环境污染、低技术水平为特征,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人口红利不断减少,高技术引进壁垒的提高,中小企业原有的低要素成本等优势已不复存在,传统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近年来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的出现,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倒逼我国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加快技术创新,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从国际看,复杂多变的环境促使我国中小企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在国际合作中,我国中小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终端的制造、加工环节,发达国家掌控着设计、销售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环节。受中美贸易摩擦、欧洲政局动荡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形势严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中小企业需要从风险低、收益低的“与发展中国家竞争、与发达国家合作”的模式,逐渐转向产品和服务的上游,转变为风险高、收益高的“与发达国家竞争”模式,这就需要我国中小企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培育发展新动能。

        新动能和旧动能是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形成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具体到工业领域,工业新动能是能够引领和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的新动力,既有来自新兴产业创造的新动能,也有来自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释放的新动能。以第二产业为例,新旧动能的区别显著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详见表1)。
 

中小企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培育发展新动能
 

        新动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一方面,新动能与新科技革命密不可分,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会产生新技术,形成新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动能;另一方面,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不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因地而异。

        此外,新动能与旧动能是动态发展的,新动能随着时代发展、技术革新也会衰落成旧动能;旧动能经过转型升级同样可以变成新动能。这就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新旧动能转换,在改造升级传统动能时发掘其蕴藏的新生命力,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时及时根据技术发展前沿调整方向。

        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样本及评价指标

        本文基于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数据,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中涌现的新动能进行评价。从增长速度和创新能力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新动能的主要特征,并对如何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展开探讨。

        本研究样本来源于在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的中小微企业(由于新三板企业的创新数据数据库没有披露,故创新能力指标样本为创业板和中小板企业),时间跨度为2012-2017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印发的《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我们首先对上市企业的规模进行了划型,剔除了三个板块中的大型企业。随后,又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和《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方法》,对上市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区域进行了划分。本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和国泰安(CSMAR)数据库,赛迪智库首先收集原始数据,然后进行整理计算。
 

中小企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培育发展新动能
 

        本文参照新动能的内涵特征,遵循代表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原则进行了指标设计,设置了增长速度和创新能力两个一级指标,以及营业收入增长率、研发投入强度等六个二级指标。   
 

中小企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培育发展新动能
 

        其中,增长速度用于反映中小企业增长能力变化情况。营业收入增长率反映企业的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营收增长率越高,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利润增长率反映企业营业利润的增减变动情况,利润增长率越高,增长速度越快,企业盈利能力增长也越好。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反映企业所在行业的收入变化,主营业务占比越高,增长速度越快,所在行业前景越好。

        创新能力用于反映企业自身作为创新主体所发挥作用的指标。研发投入强度反映企业在研发财力投入程度,投入强度越高,创新财力投入越高。技术人员比例反映企业在研发人力投入程度,投入比例越大,创新人力投入越多。授权专利数反映企业创新产出水平,授权专利数越多,创新成果越多。

        我们从增长速度和创新能力两方面,并区别不同行业、区域、板块的中小企业进行数据对比,多维度分析我国上市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产业层面: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引领高质量增长的新引擎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正成为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产业转型的新动能、新引擎。

        增长速度

        从营收占比看,新兴服务业上市中小企业的营收占比近年来不断提升,房地产等传统领域不断萎缩。2013-2017年间,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仓储物流业的中小企业营收占比分别由11.37%、4.13%、0.73%、0.77%和0.14%上升至13.97%、5.10%、4.66%、1.26%和1.24%。与之相对,房地产行业中小企业的应收占比则由2013年的1.8%下降至2017年的1.06%。
 

中小企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培育发展新动能

中小企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培育发展新动能
 

        从营收增速看,一方面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服务业新经济高速成长,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2017年,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密切相关的仓储物流业、互联网服务业、电信服务业的上市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4.29%、42%、27.51%,远高于上市中小企业的平均营收增速。仓储物流业的中小企业营业收入保持三年连续增长,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工业中小企业从前两年断崖式的下跌逐步回暖。新兴制造业方面,2015-2017年间,装备制造业八大行业的中小企业营业收入整体年均增长19.22%,仪器仪表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在2017年的营收增速分别达到20.68%、17.80%、14.14%,比2016年分别提高12.02、13.36、5.04个百分点。传统制造业方面,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的中小企业营业收入连续三年稳步增长。2017年,三个行业的营收增速同比提高31.67%、14.99%、14.04%,比2016年提高16.63、7.28、6.99个百分点。

        从利润增速看,信息传输业、交通运输业的中小企业利润增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虽然近年来新兴服务业利润有所下降,但总体水平依然保持领先。2017年,信息传输业、交通运输业利润增速分别达到55.61%和26.35%。此外,仪器仪表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医药制造、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领域上市中小企业利润相比2016年呈现上升发展势头。2017年,四个行业的利润水平分别达到了48.30%、19.13%、14.07%、8.40%。

        创新能力

        从研发投入强度看,2012-2017年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工业企业保持了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度和规模增长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05%,工业细分行业中,航空航天设备制造(13.60%)、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8.55%)、仪器仪表制造(7.96%)、医药制造(6.46%)和专用设备制造(6.09%)五个行业的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均超过了5%,处于较高水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业企业的技术人员占比较高且连年增长,技术人员占比分别达到45.41%和29.05%,均高于全国上市中小企业平均水平。
 

中小企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培育发展新动能
 

        从技术成果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方位渗透,与互联网融合的服务业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带动交通出行、物流等多个服务业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2-2016年间,工业、交通运输业(主要为仓储、物流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中小企业平均获得的专利数较多,分别为2.31件、0.91件和0.51件,其他行业的中小企业几乎没有授权专利,特别是批发业、零售业、农林牧渔业等,无论从创新投入还是产出,均处于较低水平。此外,互联网服务、网络游戏等信息传输业的中小企业研发规模年均增速最快,达到47.96%。

        区域层面:东部地区企业保持领先中部地区企业创新潜力巨大

        增长速度

        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长期以来国家政策制度上的倾向,我国上市中小企业无论是营收增速还是利润增速,均呈现自东部向西部递减的态势。2017年,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中小企业的营收增速分别达到16.55%、12.61%、10.60%、3.83%。2015-2017年间,东部、中部、西部中小企业的年均营收增速分别达到28.92%、25.42%、17.36%。此外,2017年,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中小企业的利润增速分别为7.82%、3.98%、2.70%、-3.37%。
 

中小企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培育发展新动能

中小企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培育发展新动能

中小企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培育发展新动能
 

        创新能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的带动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上市中小企业近年来不断加大创新投入,改善创新环境,吸引创新人才,与东部地区企业的创新差距逐渐缩小。
 

中小企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培育发展新动能
 

        从创新投入看,2012-2017年间,西部地区上市中小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最高且保持连年增长,2017年达到5.19%。中部地区中小企业虽然平均研发投入强度最低(2.76%),但研发投入规模年均增速最高(42.27%)。此外,东部和东北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为4.32%和4.74%。从人力投入来看,过去六年间,中部地区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人数年均增速处于区域最高(30.70%),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人员占比最高(分别为24.53%和22.84%),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人员占比最低(20.13%)。

        从技术成果看,由于长期以来创新资源过度集聚于东部,中西部地区在技术成果转化、技术咨询等方面的科技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我国上市中小企业的已授权专利数和技术人员人均专利数由东往西逐步递减。2012-2016年间,东部地区上市中小企业平均已授权专利数为2.27件,西部地区上市中小企业仅为0.99件。此外,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上市中小企业平均已授权专利数为分别为0.77件和1.76件。需要注意的是,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虽然研发投入强度最高,但已授权专利数较低,说明该地区企业亟需提高创新转换率。 


        企业层面:创业板企业创新引领作用突出新三板企业表现欠佳

        我国创业板主要为高成长性、创新性的企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的企业,这种特点决定了创业板企业无论是在增长速度,还是创新能力,都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正成为引领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从增长速度看,创业板中小企业营收保持迅速增长。2017年,创业板中小企业的营收增速达到38.23%,中小板和新三板中小企业分别为26.17%和9.61%。此外,创业板中小企业利润增速也较高。2017年,创业板中小企业的利润增速为17.32%,虽然低于中小板中小企业的利润增速(50.84%),但远高于新三板中小企业(-3.87%)。

        从创新能力看,创业板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远高于其他版块中小企业。创新投入方面,2012-2017年间,创业板中小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和及技术人员占比分别达到4.92%和25.90%,中小板中小企业则为3.39%和19.13%。技术成果方面,2012-2016年,创业板中小企业的企业平均授权专利数为1.66件,中小板中小企业则为1.19件。此外,创业板小微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创业板中型企业,而获得技术成果却低于中型企业。2012-2017年间,创业板小微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分别达到7.39%和4.77%。2012-2016年,创业板小微企业和中型企业的企业平均授权专利数分别为2.12件和2.39件。

        进一步培育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能力和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是聚焦各类政策资源,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着力打造一批行业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树立中小企业发展的标杆和典型,以点带面,引领带动全国更多中小企业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提高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二是弘扬“工匠精神”,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引导企业实施精益化管理,聚焦产业链配套和支撑环节,做专做精产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三是推动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品牌价值和海外影响力。将“中国制造”品牌建设列入“一带一路”倡议布局,开展“中国品牌海外推广计划”,重点培育知名品牌。为中小企业提供品牌设计咨询、品牌营销培训等,“抱团出海”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瓶颈,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转型。

        一是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结合产业发展瓶颈及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积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努力解决技术发展瓶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二是推进新技术、新工艺、高端装备等的集成应用,通过合作创新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实现产业向高端迈进。三是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区域创新要素流动,推动创新人才中西部转移。

        区域间创新要素合理流动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缓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一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跨部门创新合作框架和协调机制,打破区域行政划分地理范围,推动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二是统筹区域创新资源,优化创新资源空间布局,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平台,加快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开放共享,促进区域间技术转移和合作创新。三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育,借助税收优惠、研发津贴、住房补贴等政策,吸引科技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采取挂职兼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人才。

        深化减税降费改革,切实降低企业成本负担。

        一是深化增值税改革措施,完善研发费用优惠政策,进一步研究降低所得税税收负担政策,“放水养鱼”,让企业轻装前进。二是深入推进涉企收费清理规范工作,建立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及时向社会公布政府管理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等目录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确保政策落地见效。三是尽快研究出台降低企业社保成本的政策,可考虑将社保缴费的一定比例纳入税收抵扣范围。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数量和流程。推广“先证后核”“承诺许可”等审批模式,建设网上审批“中介服务超市”,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清理规范中介机构服务事项。建立市场准入等负面清单,破除不合理的行业准入限制。二是进一步加载政策服务,系统优化企业优惠政策体系,建立跨部门政策统一发布平台,简化企业申报流程,降低申报门槛,统一政策认定标准。三是大力发展专业服务。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作用,鼓励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服务券”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会计记账、电子商务、法律、信息化、技术、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心智造网(www.hahakm.com)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0)
上一篇 2018年12月18日 上午1:38
下一篇 2018年12月27日 上午6:3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加入社群
加入社群
QQ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