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产业影响—— 自动化供应链

面对当前迅速蔓延的新冠病毒疫情,并非所有经济部门都受到了负面冲击。就好比在战时,有些产业也会受益。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讨论口罩机生产商或是抗菌洗手液公司。我们将针对

面对当前迅速蔓延的新冠病毒疫情,并非所有经济部门都受到了负面冲击。就好比在战时,有些产业也会受益。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讨论口罩机生产商或是抗菌洗手液公司。我们将针对产业推出新冠疫情对市场的影响中短期分析和长期预测。


这是本系列的第三篇:自动化供应链


全球化是否已经成为伪命题?


2020年,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COVID-19疫情深刻影响着所有经济体。在工厂停工,原材料运输中断,产品出口受阻等诸多难题同时爆发之后,制造业产业链全球化的相关问题,特别是西方制造商对中国供应链是否过度依赖再次成为了人们争论的焦点之一。


有鉴于此,本文将聚焦以下几个问题,探讨新冠疫情对全球制造业布局可能带来的影响:
 

  • 如果COVID-19疫情这一类的全球性危机会对高度全球化的制造业产业链造成如此灾难性的影响,那么制造业全球化带来的效率提升(比如低成本劳动力和低成本运输)是否是值得的?
  • 为了避免情况在未来重演,是否会有更多国家的制造业出现回流,重新回到单一地区生产阶段?
  • 机器人和更高程度的自动化能否可以帮助制造业抵御此类突发事件的冲击?


早在新冠爆发之前,就有观点认为制造业的全球供应链非常脆弱,并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以汽车制造和电子为代表的诸多产业的零部件生产已经分布在不同大洲和不同国家,生产的高度分散化叠加实时生产(尽量降低库存量甚至追求某些环节零库存)模式,使得一旦出现地方性或全球性问题,供应链可能因为一个环节的断裂而崩溃。


因此有声音认为,零部件制造的回流(产业链的集聚效应)可以很大程度上消弭不确定性,降低误工的可能性,如果零部件在周边地区生产,“实时生产”的可行性就更高,此外还能帮助厂商抵御类似新冠的全球性危机。从国家层面来看,制造业回流还可以带来更多的本地工作岗位,零部件全球货运量减少也可以降低环境污染。


举个例子,如果欧洲汽车厂商的大部分或全部零部件都是外包给欧洲工厂,那么只有在三月份病毒席卷欧洲之后,供应链才会出现问题。但实际情况是,从一月份亚洲地区开始管控以来,各大厂商的生产就多多少少受到了影响。可以预见的是,在所有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基本结束之前,这一问题无法彻底解决。


对某些厂商来说,制造业回流的经济优势可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2019年11月,《制造商》(The Manufacturer)发布了Albert Jagger Engineering Ltd的回流行动报告,这是一家位于英国沃尔索尔的企业,负责为汽车等多个工程部门生产零部件。运营总监Mark Hilton称,早在2000年,公司的大部分库存就转移到了中国,因为中国的劳动力等成本更低。问题从2008年开始暴露,当时,许多客户大量减少库存,Albert Jagger为了替客户清理库存,承受了很大的财务压力。此外,公司还意识到离岸外包意味着产品要经过长时间的水路运输才能到达,交付周期拉长。因此,公司有必要在英国开发自己的产能,以此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尽量保障客户不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最近,公司计划把Antiluce紧固件的生产转移回国内,Antiluce紧固件应用于皮卡的后箱板和厢式货车的侧板。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但是公司希望在未来几年能够实现其他的零部件制造回流。


生产回流虽然对Albert Jagger这样的小型独立厂商来说可行,但是对大型跨国厂商来说难以适用。中国是全球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的重要零部件供应方,供应链相对完整、高效、灵活度高,吸引了大型厂商的目光。再加上政府的政策稳定、基础设施完善、工人技术娴熟、工程资源丰富,许多跨国厂商依旧希望可以保有位于中国的生产中心。


虽然某个地区不可能完全退出全球供应链,但是问题不仅仅出在零部件供应上,市场也有问题。以汽车厂商为例,汽车厂商虽然把大量零部件外包给亚洲、欧盟和美国的工厂,但同时也向这些地区销售大量产品。厂商如果要完全避开全球危机,不仅要把大部分零部件的制造转移回国内,还要重新调整市场,以内销为主。这就要求厂商在多地大幅削减销售规模,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更高程度的自动化或许是解决之道?


2019年,中国贡献了占全球工业机器人超过40%的销量,成为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单一市场。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增长速度也会是最快的。而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向产业链上游攀升,中西方的劳动力成本差距日趋缩小。疫情爆发后,中国多家工厂的工人数量锐减,生产停滞,严重扰乱了零部件的生产,影响遍及全球。不过,在中国疫情爆发的早期,拥有更高水平自动化的制造商却逆势而上。虽然3C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几乎全部停工,但是得益于高水平的自动化,一些位于武汉的半导体和平板工厂能够维持一定水平的生产活动。


我们坚信人类会在与COVID-19的这场战役中最终获胜,但是就像两次世界大战一样,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在疫情中先行一步的中国制造业向我们清晰地证明了在最为艰难的时刻,高程度的自动化是抵御风险的一道闸口。


此外,近年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印度总理莫迪等多国领导人之所以实施高额关税,为的就是鼓励跨国厂商在国内进行生产。因此,制造业回流已经成为了一段时间里人们持续关注的问题,而新冠造成的影响可能会加速这一趋势。有些厂商想要把生产转移回国内,但是又担心国内劳动力不足或是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那么机器人和自动化或许是解决之道。

 

全球化的岔路口
 

在疫情之后,跨国厂商的全球化战略似乎走到了一个三岔路口:他们可以在全球化的道路上继续直行,寻找能够更多可以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比如越南、印尼、甚至是非洲,但这就意味着这场可怕的疫情结束后,还是需要承担类似的风险。而且,厂商因为要考虑当地政府的政策、基础设施、物流、劳动力成本等诸多因素,所以很难决定下一个海外产地。如果想要尽量降低此类风险,那么就必须在对现有的海外工厂展开长期自动化升级投资和将工厂转移回本国之间进行选择。我们认为大部分厂商会结合后面两种方案,尽量让生产靠近销售,把最关键的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主要的销售地区进行。


未来一些大型跨国制造商可能会采取完全的地方性生产策略,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制造中心都在当地生产所要销售的全部产品,并尽可能把零部件外包给当地的工厂。


总而言之:工业制造商必须做出调整,为了在一个更加不可预测的市场中生存。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心智造网(www.hahakm.com)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0)
上一篇 2020年4月21日 上午1:54
下一篇 2020年5月9日 上午2:0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加入社群
加入社群
QQ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