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从“抓逃犯”到“抓老鼠”,人脸识别将是下一个“独角兽猎场”?

导语 最 近,上海闵行区市场监管部门对媒体透露,开始使用智能监管平台来监控餐饮酒店的后厨房,不仅能够实现远程监管食品安全,还能实现智能预警、投诉举报、综合执法、数据分析等众

导语近,上海闵行区市场监管部门对媒体透露,开始使用智能监管平台来监控餐饮酒店的后厨房,不仅能够实现远程监管食品安全,还能实现智能预警、投诉举报、综合执法、数据分析等众多功能。

 

关注 | 从“抓逃犯”到“抓老鼠”,人脸识别将是下一个“独角兽猎场”?
 

        值得注意的是,该平台还可以将视频监控设备切换成“捕鼠模式”,也就是实现远程“抓老鼠”!

        从“抓逃犯”到“猪脸识别”,再到“抓老鼠”,人脸识别以及智能监控技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

        事实上,人脸识别属于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简称CV)的衍生,被广泛应用在智能安防、智能监控、相机拍摄、门禁系统、身份识别、互联网应用、无人机、辅助驾驶、医疗影像、工业制造、批发零售等等各种领域。

        其中,我国智能安防及智能监控已经普遍使用AI技术,并融入机器学习,让计算机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及训练,以不断提升对人脸、物体的识别能力,实现真正的24小时不间断监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张学友演唱会多次成功抓获逃犯。

        相机拍摄,则主要应用在智能手机上,能够识别人的脸部特征,不仅实现刷脸解锁(结合身份识别技术),还能通过脸部3D扫描添加AR效果,带给用户更多乐趣。

        除了刷脸解锁外,刷脸支付也在国内受到用户的青睐,其充分运用身份识别技术,使得支付更便捷、更高效,体验也更出色。

        为何一枝独秀?

        如今,人脸识别技术在带给人们惊艳并吸引眼球的同时,也获得了市场的肯定,一时间可谓火爆异常,几乎可以用一枝独秀来形容。

 

关注 | 从“抓逃犯”到“抓老鼠”,人脸识别将是下一个“独角兽猎场”?

 

        据《2018-2023年中国人脸识别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2.8亿元,发展潜力巨大。

        市场研究机构 IDC 30 日发布的报告预测,2022 年中国视频监控摄像头部署量将达到 27.6 亿台。中国未来几年里将在提升跟踪活动的技术能力上再花 300 亿美元。

        研究公司 IHS Markit 预测,全球用于在视频画面中搜索面孔的服务器将有四分之三被中国购买。因此,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安全和监控技术市场。

        究其原因,无外乎于与政策、资本、应用和数据等因素切切相关。

        1.政策扶持

        近年来AI已经多次被写入国家工作报告,更上升至国家战略,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关注 | 从“抓逃犯”到“抓老鼠”,人脸识别将是下一个“独角兽猎场”?

 

        从近年来的AI相关政策来看,国家对于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AI产业的扶持和推动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也成为吸引资本的风向标之一。

        2.资本加持

        在政策引导下,人脸识别早已成为资本的“香饽饽”,推动了大量初创企业的快速成长。

 

关注 | 从“抓逃犯”到“抓老鼠”,人脸识别将是下一个“独角兽猎场”?

 

        从CB Insights发布的AI独角兽榜单中,商汤科技(估值60亿美金)、云从科技(估值33亿美金)、、旷视科技(估值35亿美金)依图科技(估值20亿美金)四家计算机视觉企业上榜,被业内称之为“四小龙”。

        在这四家中,智能安防或者政务都是其主要的业务之一,也就是说主要业务都围绕人脸识别技术,并从中衍生出其他相关服务。

        此外,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深醒科技以及百度等,在人脸识别以及计算机视觉领域也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在如此聚焦下,人脸识别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独角兽猎场”。

        3.应用广泛

        上文已经提到,人脸识别应用非常广泛,除了企业领域,可以大量使用在消费级产品上,例如智能手机上的AR应用、刷脸支付、人脸识别等,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受到不少用户的欢迎。

        同时,智能安防和视频监控在政务、交通、楼宇、金融、工业、医疗等大量场景的应用,也给人脸识别技术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4.数据收集

        相比指纹、虹膜以及静脉等人体唯一的信息标识来说,人脸识别收集的难度可以说是最低。对于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来说,一旦使用高清摄像设备、网络连接以及云端平台,就能实现最基本的人脸素材收集和处理,甚至打造人脸识别资源库。

        对于中国庞大的市场来说,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AI技术的进步,包括脸部在内的大量个人信息极易被收集,为计算机的学习和训练提供了便利,更推动AI技术的发展。

        然而,正由于数据收集过于容易,隐私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关注 | 从“抓逃犯”到“抓老鼠”,人脸识别将是下一个“独角兽猎场”?

 

        如何应对隐私问题?

        在科技和互联网不断进入的当下,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被众多摄像和监控设备包围,令人对隐私和个人信息泄漏担忧不已。

        事实上,这一问题早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尤其在欧美国家已上升至法律层面。

        2018年3月,比利时政府出台相应法规,禁止私人使用人脸识别或其他基于生物特征的视频分析摄像机。

        2018年5月29日澳大利亚人权法律中心受议会委托,就《身份识别服务法案》进行评估。报告指出,没有相应法律保障措施的话,全方位的人脸识别项目会给隐私、言论自由、种族关系等很多方面带来重大负面影响。

        2018年6月,亚马逊与美国政府的Rekognition人脸识别项目引起民众抗议,最终美国奥兰多警察局被迫放弃相关计划。

        今年年初,旧金山市市议会议长Aaron Peskin提出了一项立法申请,提议禁止旧金山市政府在该市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如果该提案通过,旧金山将成为全美第一个禁止政府使用面部识别技术的城市。

        与此同时,2018年6月,多伦多大学教授Parham Aarabi和他的研究生Avishek Bose开发了一种算法,通过对图像进行“光转换”,可以动态地破坏人脸识别系统。

        谷歌也曾在2018年12月发表一篇文章称,在能够阻止人脸识别技术被滥用的政策出台之前,他们会暂停对外出售相关技术及产品。

        由此可见,这与广泛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国内市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其实,很多专家认为,对于隐私和个人信息泄漏等问题,一味小心谨慎和防范并不能完全杜绝,而需要从各方面出发,共同加大对隐私的保护力度。

        首先,自然需要立法,从法律层面对人脸识别行为进行限制,并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杜绝随意泄漏或滥用个人信息行为,以及包括非法采集和非法专卖等。

        其次,普通人也需要提高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尽可能不要随意公开或使用第三方无人脸识别资质的应用或服务,避免个人信息被泄漏及滥用。

        最后,在技术上来说,人脸识别技术必须加强安全性、私密性,以确保在任一环节的信息安全和可靠。

        此外,整个行业和企业需要加强重视,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保障用户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

        最后,还是那一句老话:技术无罪,但必须合理、规范的使用。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心智造网(www.hahakm.com)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0)
上一篇 2019年3月1日 上午8:06
下一篇 2019年3月2日 上午3:3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加入社群
加入社群
QQ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