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同心智造网 http://www.hahakm.com Sat, 15 Jan 2022 02:22:4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6.5.5 http://www.hahakm.com/wp-content/uploads/2021/10/2021101807452380-150x150.jpg 专访 – 同心智造网 http://www.hahakm.com 32 32 创科视觉:专注软件算法研发,着眼未来打造品质服务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terview/27715/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terview/27715/#respond Sat, 15 Jan 2022 02:22:44 +0000 http://www.hahakm.com/?p=27715 创科视觉:专注软件算法研发,着眼未来打造品质服务插图

深圳市创科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余茂松

创科视觉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最早一批投身机器视觉软件开发的企业。十余年来,公司始终坚持以机器视觉软件算法为基础,专注技术研究,是国内少有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机器视觉品牌。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深圳市创科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余茂松,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创科视觉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专注软件算法研发

攻坚克难破新局

机器视觉这个概念在十几年前就已引入中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推广普及阶段。当时只有少数几家公司在做这方面的贸易,为提高生产效率,一些知名加工厂商采用具备视觉系统的国外设备,同时也有几款相对流行的机器视觉软件在国内销售,比如Mil、Libview、Hexsige、eVision等,但这些机器视觉软件性能各异,存在国外软件研发产品不符合国内市场使用习惯等问题,最初的系统集成商开发的视觉系统,基本上都是利用国外的软件开发包进行二次开发而来,因为国际技术的封锁,没有资料,图形算法当时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

余茂松见证了国内机器视觉发展的最初时期,国外的东西虽好但却因市场差异而存在各种不匹配,国内市场的未来终究还得靠本土制造打开局面,必须要打破技术封锁走出自己的路子。满目荆棘之下同样蕴藏着绝佳的机遇,余茂松看到了横阻在前面的高墙,同样也看到了高墙背后的曙光。

创科视觉:专注软件算法研发,着眼未来打造品质服务插图1

CKVisionBuilder

2003年,创科视觉正式成立技术研发团队,以机器视觉软件算法为基础,专注技术研究,CKVisionSDK、CKVisionOCX、CKVisionBuilder等软件的成功开发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创科视觉积极推进市场推广等工作,如今研发的软件系统在稳定性、精度、速度等方面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准,赢得了市场的肯定。

致力图像底层算法

CKVisionSDK迭代升级

“CKVisionSDK”是创科视觉自主研发的软件,也是国内较早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视觉图像算法软件包。“CKVisionSDK”的优点是算法稳定性高、高精度、和高速度易于使用,算法分为多个模块:定位、测量、外观、识别、3D等。

CKVisionSDK

在“CKVisionSDK”的基础上,创科视觉进行了数次的迭代升级,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也能够完成更加复杂的检测需求。在问及CKVisionSDK的最新研发情况时,余茂松介绍道:“目前我们正在研究用于半导体的高速定位功能,可实现在2毫秒内识别物体,同时也在研究用于AI图像的图像分割及纹理增强功能。软件分为3块:SDK、OCX和Builder,SDK和OCX面向软件开发人员,提供极为精简的算法函数库,可实现快速开发;Builder则是一款面向工程技术人员开发的视觉软件,不仅是一款不用编写代码就可以实现多功能组合的高性能、多用途软件,还拥有无与伦比的开发速度,可以完全按照开发者的意图实现各种逻辑流程。更重要的是它同时可以提供强大的运算处理能力,拥有丰富并经过长期测试验证的算法工具,能够按照工程师的想法实现各种视觉检测要求。”

打造企业“人才链”

提升核心竞争力

基础技术的研发、落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去开发出对应的应用,同时也需要时间来验证,这其中的困难是非常多的,比如人才引进、资金配套、数学计算等问题。

谈及公司遇到的难点,余茂松认为目前创科视觉所面临的的最大难题是用工成本越来越高。高等院校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普遍需要1W多的工资,经过培训有相关视觉经验的最少要2W多,在市场上能招聘到的有经验的软件工程师普遍薪资更高约3W左右。开发一套软件基本需要投入4-5人,并且基础算法开发方面所耗的时间更多,这意味着需要更大的投入。在算法方面还是需要有天赋的数学工程师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比如将公式简化等问题,这涉及到了后期代码的编写量及运行效率。此外,软件也需要后期的维护,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学校和机构都有机器视觉算法的相关培训,但大多是是针对应用的培训,对于创科视觉来说研发工程师只能通过内部培养。未来,创科视觉也将不断进行技术沉淀与总结,积极面向市场,通过打造人才链实现企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技术优势成就立足根本

着眼未来打造品质服务

有人说未来是2D成像与3D视觉并存的时代,也有人说3D终将替代2D,对此余茂松表示更支持2D和3D并存这种说法,“2D图像是G(X、Y),3D图像是H(X、Y),二者的数据结构是一样的。3D图像大家习惯叫他点云图。在使用上2D的强项在定位及测量、应用极其广泛,3D也用于测量、建模等各有强项。另外2D成本较3D低,对于大部分的应用来说2D是最好的选择比如读码、定位等。3D成像方面受到被测物体的反光影响,造成检测不到或者出现误差等情况,同时价格高昂需要时间给客户接受。目前3D在3C领域半导体领域汽车等有大量的应用,使用量也是爆发式增长。”

如今创科视觉在软件算法等方面有成熟的应用,SDK、OCX和Builder都有涉及3D相关算法。硬件方面创科视觉与LMI联袂推出的高精度、高性能和世界一流3D视觉传感器,其不仅集成高度智能化的3D视觉软件,而且开发了多个系列,可以适用不同的应用行业及项目。

3D视觉软件的兴起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创科视觉也在着手新产品的开发。未来,创科视觉将继续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用最好的产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terview/27715/feed/ 0
图漾科技费浙平:本土3D机器视觉新势力以小博大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terview/25849/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terview/25849/#respond Thu, 11 Nov 2021 01:04:05 +0000 http://www.hahakm.com/?p=25849 出镜 | 图漾科技创始人兼CEO 费浙平

采访 | 与非网总编 高扬

制作 | 与非网视频团队

近几年,一批本土机器视觉的新玩家出现在大众视野,且纷纷锁定工业、物流、商业等非手机行业的3D机器视觉赛道。因为这些领域的3D机器视觉技术仍在不断更迭尚未完全成熟,加之仍在教育市场的发展阶段还未到爆发点,因此给这些新玩家以机会。但同样因为市场和技术的不成熟,市场容量仍很有限,同时这一领域的国际国内大厂包括基恩士、康耐视、海康、大华等根基已深,这些本土新玩家如何熬过创业的积累期?如何在大厂的夹缝中求存?仍有极大挑战。

成立于2015年的本土3D机器视觉企业图漾科技创始人兼CEO费浙平就坦言,“我们可控的只有做好自己的事。”

图漾科技费浙平:本土3D机器视觉新势力以小博大插图

本期《与非观察室》的视频里,我们就与费浙平聊聊关于3D机器视觉技术、产品和市场的这些话题:

1

产品结构

从产品结构上,3D机器视觉硬件核心组成应该是信息采集和处理两部分,在采集部分双目+结构光的架构是否已是定式?还存在哪些新的可能性?这部分目前在攻坚的核心技术课题有哪些?

2

后续门槛

我们看到您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也在着力解决应用企业面临的后续二次开发的门槛问题,也就是针对一些新的产品形态如何实现快速迁移的问题,目前进展如何?这点是否与供应商的软件开发能力息息相关?未来是否也将成为3D机器视觉供应商之间的一大关键竞争点?

3

趋势创新

除上述谈到的硬件以及软件部分,3D机器视觉还存在哪些技术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创新点?

4

性价比迷

图漾一直强调自身一大优势是产品的性价比,这种极致性价比是怎么做到的?

5

平衡困局

通常提到超高性价比,我们总会联想到两点:一是损失了什么,是否以牺牲一定性能和功能为代价?二是这一产品是面向中低端应用的,对此您怎么看?

6

机遇挑战

我们总会问新入者一个问题,即如何跟传统大厂如基恩士、康耐视等竞争?有哪些机会和挑战?

延展话题 火花不断

采访中我们讨论到很多话题,因为视频时长有限,我们把更多精彩对话内容以文字方式分享如下。

与非网:如果从全行业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行业应用的3D机器视觉经过了哪些重要的发展阶段和时间节点?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又有哪些里程碑式的事件?

费浙平: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几个时间节点,在2016年之前,市场上有很多小的团队在进行一些技术的研发积累和一些方向的探索,但那个时候整个机器视觉的概念并没有那么明显和突出,属于原始的技术积累阶段,我们同样也正是在那个时间形成了我们的核心研发团队,但那个时候的产品应用其实不是那么的清晰,主要大家的兴趣可能会集中于像一些2C的应用,尤其是自然人机交互。

从2016年之后的三年,就是16、17、18年这三年是一个机器视觉概念的成型到落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有很多大型的客户,提出了明确的一些机器视觉,尤其是3D机器视觉的需求,然后我们的产品也得到了一些实际的现场测试和应用的机会。在投融资层面,那个时期像早期投融资非常活跃,A轮比如说像天使人A轮,有很多的公司能够得到一些投融资,图漾也是在这个阶段拿到了我们前面的融资。

在19-2021我们这三年,我认为是到了第三个阶段,有很多真正的行业的应用落地,到了真正的产品上线,得到了一些小范围的具体的应用和落地的过程。这个时间,投融资的规模会比之前更大,有一些优秀的公司出来,融资的规模都能够到几千万,甚至是几千万美金这样一个规模。

图漾也是在这个过程拿到了我们的A+、B轮的融资,然后我们也拿到了很多行业里面顶尖的一些客户的订单,但是虽然发展的这一个趋势是比较清晰了,但大家在公司的财务层面基本上还是在研发投入很大,营业收入相对还不够来支撑我们的研发投入,就是说公司还是处于一个亏损的状态,但是大家对于3D机器视觉的这件事情看的是更加的清晰,信心更加强烈。

我认为在接下去的三年时间里,行业里面优秀的公司会在无论是从新产品的迭代,还是从行业的应用落地,以及在整个公司的财务层面都会跑出来。甚至我们应该是有机会看到这个行业里面的公司除了盈利之外,还能够做到IPO的阶段。

与非网:在3D机器视觉产品的处理单元部分,我们看到最初图漾是采用 FPGA来做处理的单元,现在也在谈论嵌入式AI的概念,这个变化背后的背景是什么?

费浙平:谈到处理器的芯片平台或者是处理器的架构,我们要把它分成两个层次来看,第一个是在数据采集,就您提到的数据采集,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个,我们的3D工业相机内部它有一个处理器的平台。另外一个是我们的传感器,就是把3D数据采集回来之后,在应用层它有另外一个数据处理平台,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一个底层的算法处理和应用层的算法处理两个不同的层面来进行考虑。

在底层的数据处理层面,也就是我们相机内部的这一单元,我们一直以来在使用FPGA这个平台,我们认为在接下去的两三年时间里面,它还是一个最佳的算力承载平台,因为底层的数据处理相对来讲算法的模式比较固定,然后整个数据处理的apply,它的数据处理量也比较的重,所以FPGA是一个非常好的承载平台。

在传感器数据出来之后,在应用层,比如说我们把它用来做三维建模或者一些做工业检测等等,应用层的算法,它变化比较多端,比方说有一些简单场景里面,我们用一个普通的CPU的平台就能够胜任,但是在一些复杂的场景里面,我们要用到一些人工智能、一些深度神经网络的算法,我们会用到刚才提到的像GPU甚至包括一些专用的NPU就是一些神经网络的加速处理芯片,所以面临的软件任务会比较多样化,所以我们有用到CPU作为工控机,也有用到GPU作为一个神经深度神经网络的一个加速芯片,今天我们看到有很多专门的AI的专用芯片,我们也在尝试导入进行使用。

所以我们谈论一个处理器架构的话,就是把它分成传感器层面以及应用层面两个角度来看,我们在底层会坚持使用FPGA,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性价比最合适的一个技术平台。在运营层面,我们需要从CPU到GPU到NPU,我们所有的合适的处理都需要去支持。

与非网:目前影响3D机器视觉导入市场的因素有哪些?同时在不同的一些应用场景,包括工业自动化,工业检测,以及物流商业,在不同的领域又存在哪些差异性?

费浙平:我觉得从大的方面来看,有两个影响今天3D机器视觉普及的因素。第一个是供给侧的,第二个是需求侧的。

供给侧很显而易见了,本身3D技术需求无论是从传感器相机,还有我们刚才反复讨论过的AI软件层面的问题,它的技术成熟度其实是有所欠缺的,因为它本身作为一个创新技术领域还在不断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当中,今天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相对来讲还算比较初级,它的能力有限,所以导致它的应用场景一定还是有限的。

第二个需求侧的问题怎么来理解?无论是智能视觉还是AI,今天在需求侧有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客户有点盲目乐观,就觉得是这么厉害,我有很多的需求你来帮我搞定,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导致客户自己也没有完全的理解他的需求到底是怎样的,他认为AI或者是3D视觉是个万能的,他只要简单的几个需求,我们就能够帮他搞定。

这里面其实包括很多需求,就是说需求本身的成熟度和落地的时间点到没到?我觉得有一点盲目乐观的,就是不那么接地气的情况出现。

我觉得供给侧的技术成熟度和需求侧的盲目乐观,其实都是影响3D机器视觉市场化的障碍,所以今天真正能够落地的这些场景都是正好是我们的技术能力和需求,正好两个已经发生交集了,但这一个交集的面积其实不大。但我觉得双方都在相互接近,技术本身会变得越来越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随着看到一些成功落地的案例发生,客户也对我们的了解越来越深,提的需求也会更加的接地气。

对于说在不同的目标市场,对于3D视觉的需求是不是差异很大,我觉得这个差别甚至是大到无法想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在汽车生产线里,一套视觉系统1万美金,客户会觉得是非常便宜的一套系统,如果放在物流里看,别说1万美金了,1万人民币快递公司会说我就不要用,他就觉得100美金才是一个合适的价格。

所以我们认为虽然都是3D机器视觉的落地应用,但是在不同的行业里面可能是完全没有交集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已经有了这么多的产品,以后还要往更高精度、更低成本发展,还需要有一个产品的演进方向。

与非网:在未来2D和3D机器视觉会并存,这肯定是业界的一个共识,对于未来比如说2~3年内,这两者的市场规模的预判,您怎么看?

费浙平:可能会出乎您的意料,对于3D机器视觉或者2D机器视觉的市场规模,其实我们并不关心,我们认为这是个对的事,至于两三年之后,它是10亿规模,还是100、1000亿规模的市场,我们觉得不重要,这是值得投入非常有价值的这么一件事。

但是我们会关注2D机器视觉和3D机器视觉相对的比例关系。我们是有这样一个判断和理解,就目前来讲,可能2D机器视觉和3D机器视觉,市场上的比例甚至是接近100:1,2D远远多过3D机器视觉。
大概两三年的时间维度来讲,我们认为可能会演变到50:1,因为2D机器视觉它也在发展,3D也在快速的发展,但3D的发展增速可能会比2D更快,但最终的一个行业格局,我个人的判断,我觉得将来2D和3D的比例可能会到10:1。

在一些相对简单的应用场景里面,2D是够用的,而且对客户来讲,但凡2D够用的事情,一定是用2D,因为越简单的技术产品其实它的稳定性会更好,成本也会更低,大家只是追求一个成本和效率的问题。

所以3D视觉一定在完成2D视觉要么做不了的事,要么是做不好的事,才轮到3D视觉出场。

与非网:我们也看到过去几年本土有一批像图漾科技这样的新玩家进入到3D机器视觉这个领域。在您看来,现在本土3D机器视觉的供应端的生态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是泡沫期还是到了相对稳定期?现在同业的生态是处在比较良性的竞争发展的状态吗?

费浙平:首先从发展状态来讲,我觉得基本上还是属于良性的一个状态。虽然最近因为3D机器视觉的热度在上升,投资也比较活跃,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公司出现,或者是有公司可以拿到更多的钱,这又是一个新的市场,大家都要急于打开各自的局面,所以导致竞争的激烈程度会提高。

我们又把它分成两个层面来看,第一是我们所处的上游核心零部件,其实在我们这个环节的竞争不太多,因为目前来讲,视觉行业更多的是集中在中游的系统集成商层面,更多的投融资也发生在我们的下游客户层面,系统集成商因为要直接去抢最终的一些行业客户的落地,所以他们的竞争激烈程度从去年到今年是上升的比较快的,大家手上的钱也会越来越多。

从竞争变激烈的角度,整体上还是在一个比较良性的范畴。正面的意义和价值在哪?就是说随着这个行业的热度越来越高,随着大家的能力提升,实际上大家通过竞争,各自的产品得到提升,价格下降,最终还是惠及这个行业的最终用户。所以无论是教育市场还是推动客户更早或更快或更多的把3D视觉用起来,客观上是推动的作用比较明显和巨大的。

另外说是不是处于泡沫期?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当前的行业泡沫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在一个创新的阶段,我觉得泡沫还是好处多过副作用,因为毕竟有了更多的人,更多的钱就可以办更多的事。像图漾也是,这么多年的发展下来,我们每年的研发投入在不断的上升,在收入层面也就是从去年才开始明显的放量上升,也就意味着在过去的那么多年里在财务上还是亏损的,这里面一定需要一个良好的投资的环境,包括资本层面对于3D机器视觉这一个行业的看好,我们才能不断得到外部的资金支持。

整体上来看,我认为算是泡沫期,但这个泡沫还不至于像其他有一些消费类的行业到了出问题的程度,在技术领域我觉得泡沫第一它的破坏性不会那么大,第二它还是帮助了一些创新的公司度过早期的亏损阶段。

所以整体上我有两个判断,第一个是适度的泡沫可以有,第二个是目前3D机器视觉行业整体上还属于良性态势。

]]>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terview/25849/feed/ 0
从单站到产线,视比特“AI+3D视觉”产品规模化落地之路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terview/25467/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terview/25467/#respond Thu, 04 Nov 2021 07:58:21 +0000 http://www.hahakm.com/?p=25467 从单站到产线,视比特“AI+3D视觉”产品规模化落地之路插图

柔性产线的“视觉大脑”。

2021年12月4日,一年一度的「甲子引力」大会将于线上举办。今年,「甲子光年」的主题为——“行至水深处”。

在过去一年里,我们观察到互联网流牛奶和蜜的时代结束了——创新的机会走向市场深水区,数字化的落点步入产业更深处。此时此刻,科技创新更需要”躬身入局、深水笃行”的定力和恒心。

大道致远,海纳百川。「甲子光年」将持之以恒地致力于为科技创新服务,传播那些对中国科技创新有见地的公司、人物和观点。在此,「甲子光年」对十位企业CEO进行了专访,在他们眼里,中国科技产业融合深水区将会有怎样一番风起云涌?

本期,「甲子光年」采访了视比特智能制造事业部总经理刘欢。视比特机器人(SpeedBot Robotics)成立于2018年,致力于以“AI+3D视觉”赋能“智能产线”和“智慧工厂”,面向工程机械/重工行业、智慧物流、汽车及一般工业,提供通用且标准化的视觉产品与解决方案,拥有“机器人工作站”“超高精度视觉测量及检测”“工业系统软件”三大核心产品,主导了多个行业龙头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全自动智能产线和智慧工厂、智慧物流产线的建设工作。

此次,让我们透过刘欢的视角,一起体会何为“行至水深处”。

 

1.柔性产线的“视觉大脑”,助力协同生产

 

「甲子光年」:最开始为什么会选择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这个行业来切入?

刘欢:传统制造业生产任务大而重,工作环境往往比较恶劣,并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做调研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重工生产产线上的工人,尤其做搬运的工人,年龄层次大多处于70后。伴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工厂面临着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产能需求和劳动力输入的不平衡现象愈来愈常见,对生产管理是很大的挑战。

而对于智慧物流,立库、AGV、WMS系统等已经相对成熟的产品,“无边界、多品种”特性带来了复杂性,传统自动化/无人化方案对海量SKU混合堆叠来料的场景适应性缺失一直是行业的难点痛点,人口红利消退下,迫切需要新技术变革来实现机器换人,这也是典型的深水区场景。

3D视觉算法带来的柔性提升,可以突破智慧物流增长的瓶颈,极大拓宽客户覆盖的边界,但深水区场景需要较高的技术壁垒。视比特通过“AI+3D视觉”能实现对海量SKU的商品/货品的精准识别并进行分拣,形成诸多技术壁垒,特别是视觉识别和机器人轨迹规划、抓取、移动等控制的交互。

「甲子光年」:视比特致力于为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等行业打造“3D视觉感知与机器人柔性控制深度融合”的视觉大脑,为什么会选择柔性生产?

刘欢:基于中国和全球的生产现状而言,制造业很多场景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客户需求相对来说碎片化、定制化,传统的单产线生产模式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我们看到,汽车、手机厂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力做技术改造、产线升级,每次升级都是一次供应链、供应生态的变化甚至重新洗牌。

柔性生产代表的是一种多产品、多流程、多形态、多单元的快速转换与协同生产模式。在柔性生产模式下,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需要按照生产需求来灵活变化以生产多种型号产品,在上下料、分拣、搬运等环节需根据产品种类的不同实时规划并完成作业任务,而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根本无法实现。

「甲子光年」:柔性生产模式下,客户可能会在哪些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

刘欢:柔性制造下生产环境更为复杂,对于智能化作业的需求更高。例如工程机械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物品SKU多达数万种,成千上万的零配件形成了庞大的“零件库”,而这些“库”又是需要依据客户订单来进行组合生产的,也就是说生产需求是随机的,作业产品类别也是海量、无边界的,只有跳出传统自动化小集合解决方案的耦合,实现真正的全兼容智能作业才能解决这个使用需求,这个就是柔性生产对智能化的一个典型需求。

 

2.深度赋能集成商,技术和产品带来增量空间

 

「甲子光年」:在商业模式上,视比特是直接面向最终的客户,还是与中间的集成商合作?

刘欢:我们的模式是深度赋能集成商。对于专业集成商,我们提供视觉算法;对于自动化集成商,可以用视比特的分拣工作站。我们希望解放集成商,不只是编码行为的赋能,更多的是释放集成商对于编码思维的一种需求。

「甲子光年」:这是行业内的一种普遍做法吗?

刘欢:这个要从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来看。在视比特成立之前就有很多的视觉厂商,大概2010年之后,就有很多国内外厂商提供基于视觉生成3D点云及处理的通用场景,也衍生出了视觉焊缝追踪、焊缝发现以及在简单场景下视觉引导机器人做标品的拆、码、搬运、检测等能力,这是一个存量市场,大家都是视觉算法加平台、相机向市场推广,厂商可以通过本身的产品行为或市场行为直接找到客户。

对于增量市场,不管是行业认知还是客户认知,AI+视觉并没有辐射进去,市场还处在相对早期,我们需要把客户碎片化的需求做归纳整理,针对客户场景去推演产品对应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培育集成商和用户新的使用习惯和产品认可度的过程。视比特两个方向兼备,既有存量市场的布局,也有增量市场的探索,这是我们的创新点,也是优势。

「甲子光年」:增量市场的表现是什么?

刘欢:主要是产品和技术层面的增量。举个例子,像AI的人脸识别已经大规模应用了,在识别脸之后,去挑战超高精度的识别,这就是一个技术上的增量。产品层面,针对每一个技术和每一个场景都有代表产品投入到行业里,例如视比特推出的高精度3D测量检测系统,是面向工业大尺寸精密零件的高精度检测,可以拓展至整个汽车主机厂、零部件汽车其他产品的测量与检测,在轨道交通、重工、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复制推广。产品增量让行业里面增加了更多的产品,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场景解决方案,更多的技术积淀,还有更多的客户选择。

「甲子光年」:在供给端,面对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企业会有什么应对方案?

刘欢:我觉得是在2019年时,针对存量市场的低端需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内卷。主要表现就是商务行为和技术争夺。商务行为像价格战,甚至有一些企业以免费手段争夺市场占有率,也发生了彼此之间诋毁这样比较偏激的行为。

在技术上,快速的仿制层出不穷,市场上一旦有了好产品,马上就会出现类似的产品,甚至还发生过好几起挖角相关竞品公司技术人员的事情。视比特在这个过程中仍坚持以创新驱动产品大规模落地,坚守在AI+视觉这个生态,并不断去开辟增量市场。

「甲子光年」:存量市场的“内卷”是视比特开辟增量市场的原因吗?

刘欢:我们开辟增量市场的原因不是因为这个,其实我们一开始就是揣着把行业做大的梦想,希望在这个领域里去推动新的技术落地,我们创业的初心就是因为看好AI+视觉这个生态,看到了它很大的发展前景,期待让越来越多的人进来发展成更大的行业生态,而不仅仅是一个细分领域。当市场空间达到百亿、万亿级的时候,足以让更多企业生存改善,百家齐鸣,为客户带来更大价值的同时,推动3D视觉+AI行业的发展。

「甲子光年」:视比特是一家软件公司还是硬件公司?

刘欢:视比特是一家以软件为核心的高科技公司,先进的软件系统、视觉算法、机器人控制算法研发能力是主要核心技术优势,我们希望以领先的算法和软件平台为核心,与广大的硬件厂商共同合作,将各家产品更好地融合起来,以产品生态来构建这个行业的应用生态。

当然,我们也会做一些硬件的结构性设计,因为硬件是一个软件价值的承载体。在每个航段,我们期望以软件为轴,在硬件的各个分支上提出具备行业参考性的建议,赋能行业上下游的技术路线,形成行业枝繁叶茂的大树。

「甲子光年」:产业链里经常会出现上下游互相渗透的情况,比如说机器人本体厂商也会做软件的研发。您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刘欢:会有上下游渗透的情况出现,这对行业的发展来说是个好现象,但是核心技术是一个宽度和广度的问题,各家长处不同,大家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扩张。当我们能达到很好的共通状态时,渗透只是一个宽度的调用。我们也希望厂商在辐射其上下游生态时能涉及到这一部分,并不是只有视比特一家在做,这其实能推动产业链的发展。实际上,只有行业往前走了,大家的空间也才更广阔。

如果某个厂商的渗透已经可以逐步取代一些产业链公司,那么这些公司应该反省自身的产品,或者说市场行为是不是存在问题。我们真正的敌人是我们自己,当产品和服务响应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就会遭到抛弃。这种担忧各家都会有,但这就是既定的商业规则,只有更好去适应它、去鞭策自身不断创新。

 

3.标准化产品,实现客户跨场景迁移

 

「甲子光年」:由于制造业细分领域非常多,场景和需求比较分散,很难在不同行业属性的客户间实现迁移。视比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刘欢:制造业的细分领域很多,但是它的核心逻辑是相同的。核心逻辑相同就会催生共同的需求——比如工程机械制造需要把原料搬出来,造船也需要把原料搬出来,生产船是这样,生产汽车也是这样。

我们针对不同行业相似场景的共性需求做标准化,逐步拆分到产品级,到产业链级,最后到整个场景的标准化。视比特触发上下游的产业链伙伴共同合作,就像我们现在人手一只的笔记本电脑一样。电脑刚产生的时候,是一个为了计算的巨型机,然后做芯片的、做存储的、做控制的、做系统的等上下游厂商慢慢耦合之后,形成了一个柔性很高的产品。我们现在既可以用它办公,也可以用它打游戏,还可以用它做技术开发。

「甲子光年」:有没有具体案例?

刘欢:以重工生产领域来说,不管使用的是钢材、铝材还是其他型材,所有生产工序都离不开切割、冲压和成型,简单理解就是把一整块原材料加工成自己需求的一小块的零件拼图,这就是一个很共性的需求。我们根据重工制造业钢板切割场景下的共性需求研发了“基于3D视觉引导机器人智能分拣上下料系统”,可轻量化延展至智慧工厂、小家电、汽车等行业场景。

「甲子光年」:视比特现在是否到了从单一场景到跨场景、跨环节的发展阶段?

刘欢:我们现在只是在重工生产领域下面的分拣,还有其他的工艺,基本上是基于工艺的需求来整合共性需求,例如破口、折弯,最后的焊接成型等等,都是制造领域里独立成型的工艺单元,我们基于工艺单元的共性去找到相同的需求,然后去落地自己的产品,这样就能形成离散型场景之间的共性产品,当然可以把它聚集起来,形成基于特定行业的产线级辐射。

至于跨场景、跨环节的发展阶段,也不能说我们完全跨过了这个阶段。每一个行业里面的共性需求可能达到95%甚至98%,但是没有哪个场景是100%的雷同。在95%~98%的区间里,我们要做到快速的标准化,也就是从产品级到产线级的标准化,来解决每一个行业的生产需求,这是我们的重点工作方向。

「甲子光年」:现在很多工业机器人公司想要做“平台”“生态”,如何理解平台、生态?视比特是否有类似的规划?

刘欢:平台是必须要做的,我们一直认为平台是从产品里面生长出来的,是基于场景和需求来真正部署的。一直以来,大家认为人工智能总是飘在空中,就是因为平台、生态的概念没有落地。它的逻辑是这样的:一个场景把它的需求辐射出来,然后生产出产品,针对这个产品,打造为产品赋能的平台。这样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平台,真正能为客户和行业所接纳的平台。先打造出一个平台再去开发产品,是一种逆其道而行之的模式。

「甲子光年」:AI是不是也走了这样的逆其道而行之的弯路?

刘欢:我们之前走访发现,真正从事生产行业、制造行业的人,对于AI的普遍认知都是“人工智能很火很厉害,但是和我们好像搭不上钩”。

针对这一点我们和同行都在尽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改变大家对于AI的认知。我们落地解决方案的各项产品,都用到了AI和视觉技术,把它实实在在地放在生产场景里,让它赋能这个行业,这样才能让这个行业的人转变认知。

「甲子光年」:AI现在看起来像是一个普惠的技术了,很多公司都有AI功能,放在我们这个行业来看的话,它的一个壁垒应该是什么?

刘欢: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既然我们称之为壁垒,它肯定有一个根基,这个根基是技术门槛,再往上的话,我们需要在根基的基础上去筑墙,也就是产品,这是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根基支撑的基础上,逐步把这堵墙做得更厚、筑得更高。再往上是服务,再好的壁垒也需要维护体系,用更好的服务去维护自己的产品,就是在维护自己的壁垒和根基。

「甲子光年」:从硬件层面和软件层面来说,国产化产品面临的卡脖子的瓶颈在哪?

刘欢:我们的国产替代不应该局限于把外国的东西买进来,自己重新组装,而是真正的实现产品替代化。在视觉硬件方面的话,绕不开的卡脖子技术就是芯片和光学镜头。另外视觉软件方面,其实就是我们所做的工作,当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视比特一起,去做软件核心底层算法的自主研发,做一套完全自主可控的商业软件产品体系,而不是基于别人做一个分装产品的时候,才会打破“卡脖子”的局面。视比特在超高精度测量等领域迈出了这一步,也会持续地完善技术体系,行得更久,走得更远,希望与同行一起共建生态、形成不局限企业的破壁力量。

「甲子光年」:2019年之后,行业内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是通过哪些事或者现象体会到的?

刘欢:简单来说,最大的变化其实就是市场变得更大了,需求变得更多了,在内卷的同时,也看到了有像视比特一样在探索、开拓的行者!在我们所专注的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领域,逐渐看到其他的同行和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一起来支撑起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这一点是很好的。

]]>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terview/25467/feed/ 0
阿童木机器人:用技术解放双手,并联机器人助力工厂效能释放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terview/23684/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terview/23684/#respond Thu, 28 Oct 2021 01:11:59 +0000 /?p=23684 作者 | 来自镁客星球的家衡

阿童木机器人:用技术解放双手,并联机器人助力工厂效能释放插图
国产机器人企业也能达到世界级的高度。
作为一名经典的动画角色,“铁臂阿童木”机器人曾给无数人留下了无私正义的形象。
在国内,同样有一家名为“阿童木”的工业机器人公司,他们希望用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帮助不同行业的企业完成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
在上周举行的2021杭州云栖大会上,镁客网有幸采访到这家来自天津的企业。
在现场,华东大区销售总监胡志凯向记者讲述了“阿童木”成长为国内并联机器人领域领导者的故事。

并联机器人,助力工厂提速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工业机器人似乎都是灵活自由的机械臂,但事实上这种机器人只属于“串联机器人”这个细分领域。
由于机构简单、精度不高加之速度慢的缺陷,因此串联机器人大多被运用在重工业领域。
 
阿童木机器人:用技术解放双手,并联机器人助力工厂效能释放插图1 
而在轻工业领域,就需要“并联机器人”这种互补机型的加入。
作为目前工业机器人中速度最快的机型,并联机器人在3C、食品、物流分拣等轻工业领域被广泛运用
一般来说,并联机器人的速度可以达到人工速度的1.5倍到2倍,能够实现对人工的完美替代。
 
阿童木机器人:用技术解放双手,并联机器人助力工厂效能释放插图2 
在疫情黑天鹅的影响下,消费结构开始升级转型,3C、食品、物流行业需求猛增,加之人工成本水涨船高,这时并联机器人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阿童木机器人正是在这一浪潮中实现了领跑行业的突破。
在本届云栖大会上,阿童木机器人展示了全新一代D3系列机器人,并且带来了15台的阵列演示。
从现场的表现来看,用“又快又准”来形容真的一点都不过分。
 
阿童木机器人:用技术解放双手,并联机器人助力工厂效能释放插图3 
图 | 15台全新D3演示阵列
胡志凯介绍道:除了这一款产品以外,阿童木机器人先后设计并投产了D2、D4、D5等全系列的并联机器人,累计30余款,覆盖了从基础款到“二维抓取”、“抓取后摆放”等多种应用场景
正是由于全领域的产品覆盖,让阿童木机器人收获了众多客户,例如食品领域的康师傅、钟薛高、双汇集团、光明乳业;制药行业的葵花制药、齐鲁制药等等。
  
未来,阿童木机器人也正在拓展新的领域。
例如一些新能源领域的锂电池厂,他们在分拣正极材料时,依然采用人工的方式。在目前锂电池厂普遍扩产的大背景下,能快速提高效能的并联机器人就有了用武之地。

技术加持+市场拓展,两者不可缺一

阿童木机器人的成功不是偶然,能在国内众多工业机器人企业里脱颖而出,依靠的是自身的实力。
简单概括为个方面:眼光独特的市场嗅觉、加上独立自主的技术积累,两者缺一不可。
在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一直保持着增长的势头。截至2021年,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从2015年的3.3万套增加到23万套,增速在全球遥遥领先,且国内工业市场规模更大,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但与之对应的是,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不足30%,国产龙头企业市占率不足3%,基本上被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库卡、ABB、安川电机所垄断,这一现象在并联机器人领域尤为明显。
  
在阿童木机器人成立的2013年,国内甚至没有一家正式的并联机器人厂商,因此并联机器人虽然效率更高,但由于进口机器造价昂贵且后续维护成本过高,因此国内很多企业在并联机器人产品上陷入了一个“想用但用不起”的困境。
阿童木机器人的出现填补了国内工业并联机器人领域的市场空白,为下游企业提供了选择国产自主化机器人的市场方案。
究其背景,阿童木机器人可谓有先天的优势,其创业团队源于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并师从国际并联权威专家黄田老师。依托黄田老师在并联行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阿童木机器人快速成长为国内并联的领头品牌。
从成本上来看,阿童木机器人单台售价约为12万~16万元人民币,价格约为ABB机器人的70%~80%,但性能基本上没有差别,因此可以实现国外机器人的完美替代。
以目前雇佣一名工人每年5-6万的成本来计算,一台阿童木机器人就可以取代3-4名工人,同时工业回报周期远远低于国外机器人品牌,因此得到大量下游企业的青睐。
  
换个角度,从阿童木机器人自身产品来说,技术基础成就了优秀的产品
胡志凯向镁客网表示,目前阿童木机器人的底层代码、运行算法,包括机械机构都是自主研发,这样即保证了产品的后续的研发、客户的定制需求,也避免了受制于国外机器人公司的困境
就国内部分厂商而言,他们是通过购买ABB公司的图纸进行二次加工生产,但这样就局限为ABB旗下的3种尺寸。
  
但阿童木的机器人可以覆盖不同尺寸,并且能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改造,打造差异化竞争;同时,代码的自主性可以让保证定制并联机器人的运行更加流畅、准确。
“并联机器人的运行除了速度快以外,还要讲究运行时的轨迹,即‘柔性’,如何少走直角、多走抛物线,就得依靠研发人员的技术加持。”胡志凯解释道。
强调自研的基础上,阿童木机器人已实现自建半自动化工厂,企业规模超200人,其中技术人员就占比达60%。
当然,除了上述两个重要原因以外,阿童木机器人在商业模式也不同于其他初创公司。他们更倾向于主动出击,没有局限于某个领域,而是根据自身产品的特色选择适合的企业。
在阿童木主攻的制药领域,部分制药企业在招标要求中明确强调了指定阿童木机器人产品或同等级别产品作为工程标准,这为阿童木机器人在制药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产机器人企业也能成为世界级

“我们在做到国内第一品牌之后,就要拉开跟第二名很大的差距。”采访中,胡志凯自信地向镁客网谈及了公司未来的愿景。
虽然阿童木机器人已经在销量上和口碑上做到了国内第一品牌,但并未拉开与第二梯队品牌的距离,因此阿童木计划在目前已有的布局上继续开拓西南市场,同时计划会向海外市场进军。
在产品规划上,未来阿童木机器人也不再局限于并联机器人。
 
阿童木机器人:用技术解放双手,并联机器人助力工厂效能释放插图4 
图 | 阿童木机器人最新产品
胡志凯向镁客网透露:“在并联机器人业务彻底完善之后,阿童木机器人就会尝试新的机型。
但就目前来说,盲目拓展新业务对于一家初创企业来说显然并不理智。
随着国内老龄化的严重以及行业自动化程度的提升,国产工业机器人来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作为并联机器人的代表企业,阿童木机器人心怀成为一颗“世界级工业机器人企业”的梦想。靠着自主创新能力和正确的商业运作模式,阿童木机器人手握核心的竞争力,这或许能给其他国产机器人厂商带来一些启示
在融资方面,阿童木机器人在本月初获得8000万元的最新一轮融资。由国中创投、新松投资、天津泰达海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基金等共同领投。据了解,本轮融资将用于新产品的开发以及在并联领域的规模化渗透,进一步巩固阿童木机器人并联专家品牌的战略定位。
未来,公司还会继续多轮融资计划。
]]>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terview/23684/feed/ 0
专注核心零部件 山龙智控为工业自动化提供运控解决方案 http://www.hahakm.com/100/14114/ http://www.hahakm.com/100/14114/#respond Thu, 29 Apr 2021 23:38:32 +0000 专注核心零部件 山龙智控为工业自动化提供运控解决方案插图

100星质量品牌工程—《发现质量品牌故事》宣传活动走进BRIEA会员单位深圳市山龙智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龙智控”),总经理曾雨权从技术方向讲述了山龙智控的质量品牌故事。

导语:近些年,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国内运控市场在不断地壮大。如何把握机会,实现企业发展成为企业领导人首要思考的问题。山龙智控,找准技术方向,深耕细分市场,实现业绩50%的增长。

专注核心零部件 山龙智控为工业自动化提供运控解决方案插图1山龙智控总经理 曾雨权

早些时间,从事智能自动化领域市场研究的咨询公司Interact Analysis声称,预计在2023年,中国工业运动控制市场总量将达到美国的两倍——而中国年均增幅将在6.7%左右,远远领先于全球市场3.3%的平均增幅。

据了解,在2019年全球工业运动控制市场总体规模就已经在130亿美元左右,而按照各大洲地区划分,全球伺服市场有一半份额来自于亚太地区,其中近25%的营业额由中国市场所贡献——中国已经远超美国、日本及德国,成为全球伺服传动与运动控制领域的第一大市场。

市场高速发展,山龙智控找准自身赛道

中国作为运控第一大市场,还正在以远超全球的增幅速度发展,未来大有可为。山龙智控总经理曾雨权敏锐的察觉到市场趋势,提出更加专注核心零部件的战略,并带领山龙跻身于亿元营业额俱乐部。

据了解,山龙智控成立于2016年,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其母公司山龙科技成立于2000年,在电控、数控技术领域有着一定的沉淀。

专注核心零部件 山龙智控为工业自动化提供运控解决方案插图2山龙智控数控系统

早些年,山龙科技基于技术积累自主研发了伺服驱动器等产品,并切入机器人领域,在体量与市场增长的情况下,设立了山龙智控子公司,专注于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短短数年,山龙智控迅速发展,成长为是行业领先的运控解决方案供应商。

专注驱控一体化

在市场探索期间,曾雨权首先精准细分赛道——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领域,随之更为明确地提出「专注核心零部件领域」。

也正是因为精准市场,曾雨权敏锐的察觉到运控领域驱控一体化的趋势——值得一提,在他看来,所谓将伺服驱动器与控制器以硬件方式捆绑在一起,都不是真正的驱控一体。

专注核心零部件 山龙智控为工业自动化提供运控解决方案插图3山龙智控驱控一体

山龙智控是国内最早从事驱控一体研发的厂家之一,自2016年推出第一代驱控一体,经过历次的迭代升级,目前产品已经升级到第三代。把控制与伺服进行一体化考虑,将驱控一体与伺服实现数据共享,实现闭环控制,整体提高驱控一体机性能。以其推出的驱控一体控制器CD6040D和CD6060D为例:

该系列驱控一体机采用arm+DSP架构平台,将三至六轴伺服驱动和运动控制器合为一体,采用总线通讯设计,通信频率高,实现驱动、运控、机器人应用工艺的完美结合,具有高分辨率、高响应、高可靠性的优秀性能;系列产品支持3-6轴控制,采用BASIC语言编程、中文式编程,简单易学,示教方便;可以实现各种姿态的PTP、直线、圆弧空间曲线的控制。定位精度0.01mm,重复精度0.01mm,支持多线程运行。

CD6060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 更小的体积:系统内部集成化设计,改变传统伺服+控制外部排布模式,减小电控柜尺寸,更符合定制化设备、流水线改造等小型设备需求;
  • 更优越的性能:对驱动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进行整合,通过握手协议进行数据共享,在轨迹控制、运行稳定性上明显优于常见系统和伺服的搭配,实现1+1>2;
  • 更低的成本:硬件资源共享,实现单CPU完成6轴驱控一体,比市面上多CPU分布式结构,不仅提高了稳定性,还降低了成本;
  • 更易于调试:内部通讯模式,所以参数都通过示教器调节,并支持U盘复制;
  • 更易于安装:驱控一体采用内部总线模式,外部电机线缆直接对插即可,节约安装时间。

「山龙智控的驱控一体控制器也因此给客户带来更佳体验。」曾雨权还举例说到:在高速定位的时增加螺丝机的负载,大约3公斤,只需开到50%的速度,便会看到末端抖动。但是,山龙智控驱控一体,做到数据共享、在线监测,末端振动抑制算法无需客户操作,即可实现振动抑制,大幅提升客户体验。

除了服务体验更加,山龙智控提供解决方案总体也可为客户节约更多成本,以注塑机为例,相较于之前的工艺运作,山龙智控高速、高响应的驱控一体化方案能降低成本30%左右。

专注核心零部件 山龙智控为工业自动化提供运控解决方案插图4山龙智控驱控一体示教器

这无疑让使用方案的企业在存量市场竞争中的更具有竞争力。

更具性价比、更具服务体验的驱控一体控制器,让山龙智控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山龙智控也实现从单个核心零部件,走向运动控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布局。

曾雨权表示,伺服加控制一体化方案再加上基于华为云的工业物联网软件的模式,也将让山龙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更强竞争力。

注重技术,深耕华东华南市场

山龙智控发展过程顺风顺水——这离不开山龙智控对技术的重视与决心。

曾雨权表示,山龙智控每年在技术领域的投入高达1000万元,而在研发的过程中,很多技术难点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很多技术人才因压力扛不住而选择离开。但是他始终相信,只要方向是对的,未来一定是好的。

也正是这一份执着,让山龙智控在技术上始终有着领先——基于这种技术领先,山龙选择进军数控中高端领域市场。目前公司的数控产品已实现五轴五联动,带RTCP,双NURBS曲线插补,双向自适应前瞻等先进算法,实现高速高精控制。「有更高的精度、速度,我们有信心实现国产替代」。

现阶段,山龙智控已经在全国设有10个左右办事处,主要深耕于华东华南市场,广州、佛山、东莞、苏州、台州、宁波等都有现场服务网点。

「未来我们也将推广代理商模式,发展更多的合作伙伴」。曾雨权自信说到。

专注核心零部件 山龙智控为工业自动化提供运控解决方案插图5专访组走进山龙智控

]]>
http://www.hahakm.com/100/14114/feed/ 0
高性能、高可靠性 海伯森推动光学、力学高端传感器领域进口替代 http://www.hahakm.com/100/13218/ http://www.hahakm.com/100/13218/#respond Thu, 01 Apr 2021 17:40:20 +0000 高性能、高可靠性 海伯森推动光学、力学高端传感器领域进口替代插图

100星质量品牌工程—《发现质量品牌故事》宣传活动走进BRIEA会员单位海伯森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伯森”),总经理王国安从技术方向讲述了海伯森的质量品牌故事。

导语:智能产业发展迅速,传感器作为最底层、最关键的核心零部件,是产业链重要的组成部分。海伯森作为专注于高端智能传感的传感器供应商,致力于建立一流的高端智能传感器品牌,以高性能、高可靠性的传感器产品,填补国内高端智能传感器领域空白。

高性能、高可靠性 海伯森推动光学、力学高端传感器领域进口替代插图1海伯森总经理 王国安

在2020年1月5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更新《出口管制条例》,部分智能传感器技术被列入管制范围。这充分说明,在智能产业飞速发展的当下,作为最底层、最关键的技术,传感器技术成为各国未来智能产业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从全球局势来看,美、日、德三国占据了全球传感器的主要市场,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国力量依旧相对弱势。

据「赛迪顾问」数据统计,在2019年中国传感器市场整体规模已经达到2000亿元以上,预计在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近3000亿元。市场空间巨大,从供给量来看,国产高端传感器却多以进口为主,进口比例高达80%以上,产品也多来源于耳熟能详的外企,国产传感器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国内高端传感器自主研发进度相对落后。

要想不再重蹈芯片领域被「卡脖子」的覆辙,促使核心技术国产化的发展刻不容缓。

海伯森成立于2015年,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高端智能传感技术及产品研发,在力学、光学、机械、电子、算法技术领域拥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具备高端传感器产品的全套研发与量产能力。

海伯森秉承「技术赢市场,诚信待客户」的服务原则,致力于建立一流的高端智能传感器品牌,为客户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传感器产品,填补国内高端智能传感器领域空白。如海伯森创始人王国安所言「我们在跨专业技术领域积累多年,未来也愿意在国产高端传感器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熬过苦难,实现领先

「就高端传感器领域而言,由于开发周期长、技术壁垒高、投入大,国内企业愿意全力投入的并不多。」王国安如是说道。

早些年间,王国安留学至日本,博士毕业后先后就职于日本两家国际知名企业,从事传感器研发相关工作。在此过程中,他意识到,中国在高精度、高性能传感器领域仍然十分薄弱,海外品牌占据主导市场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即便市场空间巨大,中国少有企业愿意深入,其中最重要原因则落在「钱」与「时间」上。

王国安表示,「高端传感器的开发周期长,验证周期长,对产品稳定性、可靠性要求非常苛刻,一款传感器产品从概念到小批量、大批量进入市场往往需要三年或更长的时间,随后落地终端行业也需要漫长的周期。更有甚者,投入数年的时间进行高端传感器产品研发,最终因为种种困难,产品开发不及预期,无法在市场立足,风险颇大。而将相同的时间与资金投入其他领域则可能更容易获得成果。」

最初的海伯森同样也经历了这一艰难的过程——面临人才短缺、忍受漫长的技术研发和打磨、获客困难等等…… 但克服这些后回头审视,回报丰厚。

具备领先的综合研发实力:创业之初,海伯森就致力于技术积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技术研发体系,从研发理念、组织机构、研发流程和管理制度上进行系统的构建。多年积累,海伯森已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力学、光学、声学、机械、电子、算法等方面均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取得了数十项专利。「目前而言,海伯森已经全面掌握了高端传感器相关的综合研发能力,且保持着每年推出1~2款新品的速度。」王国安对此自信且自豪。

成熟的产品与客户的信任:困难一个接一个出现,海伯森一个接一个解决。以客户市场为例:国内诸多自动化企业早期一直使用国外传感器品牌,出于使用习惯,一般较少考虑国产产品。为获得客户信任,海伯森以「顾问式销售」方式,积极深入客户现场,以为客户解决问题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目标,挖掘自身能为客户带来的价值,逐渐在众多一线客户中建立起了长期的信任并成功落地。随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海伯森不断推出了一款款成熟的工业传感器产品。

高性能、高可靠性 海伯森推动光学、力学高端传感器领域进口替代插图2

以光谱共焦位移传感器为例,该款产品具有极佳的测量表面适应能力,绝对测量精度高达±0.22μm,实现了业界最大的±62°镜面测量角度和72000次/秒的超高速测量性能。

高性能、高可靠性 海伯森推动光学、力学高端传感器领域进口替代插图3

其自研HPS-FT系列六维力传感器,采用高精度、紧凑型结构设计,实现更高的信噪比和灵敏度;IP67防尘防水,在多数恶劣工业环境下也能实现数据精确采集;在软件方面,六维力传感器内置的温度补偿算法大大降低了由于温度变化导致的温度漂移,高精度解耦、滤波算法等实现了六维力传感器的低零漂、低温漂、低轴间串扰的良好性能。在协作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柔性夹爪、自动化测量、控制及风洞测试等行业,拖动示教、路径规划、力控打磨和抛光、力控码垛、精密装配、上下料、力矩反馈控制等场景有着广泛应用空间。当前,包括单点ToF测距传感器、面阵固态激光雷达等产品已在数十个应用场景广泛落地。

高性能、高可靠性 海伯森推动光学、力学高端传感器领域进口替代插图4

高性能、高可靠性 海伯森推动光学、力学高端传感器领域进口替代插图5

高性能、高可靠性 海伯森推动光学、力学高端传感器领域进口替代插图6

这些案例出现,也让海伯森在诸多终端行业站稳了脚跟,形成了口碑。

超精密测量与高端装备制造:我国装备制造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首先要解决制造质量问题,其核心关键是解决超精密测量能力问题。没有超精密测量,就不会有高质量的高端装备制造。我国现阶段需迫切完成的任务是,补齐精密测量能力,追平超精密测量能力,在完整精度阶段胜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整体测量能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端装备制造质量问题。

高端装备最本质的特征是高质量。高质量的内涵包括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它处于技术链的顶端和价值链的顶端。如果说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那么高端装备制造业就是这个脊梁中的精髓。高质量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可以牵动整个装备制造业和整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因此,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大国必争的战略制高点,而不断提升高端装备制造的质量水平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的重中之重。

同时,近两年来,出于成本考虑,下游的系统厂商越来越主动接受国内传感器产品,尤其是疫情发生后,部分客户受到国外供货影响,逐步意识到供应链多元化的重要性,海伯森的市场迎来利好。

高性能、高可靠性 海伯森推动光学、力学高端传感器领域进口替代插图7专访组走进海伯森

最后,王国安说到「中国作为工业大国,在高端传感器领域有着巨大的需求,未来海伯森将持续关注并研发高进口率、高技术门槛的传感器产品进行国产替代。」

]]>
http://www.hahakm.com/100/13218/feed/ 0
灿锐科技向先文:以细分领域为起点,造就国产工业镜头精锐之师 http://www.hahakm.com/100/12944/ http://www.hahakm.com/100/12944/#respond Mon, 22 Mar 2021 22:14:55 +0000 灿锐科技向先文:以细分领域为起点,造就国产工业镜头精锐之师插图

100星质量品牌工程—《发现质量品牌故事》宣传活动走进BRIEA理事单位深圳市灿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灿锐科技”),董事长向先文讲述了灿锐科技的质量品牌故事。

导语:资金有限、市场未知,灿锐科技面对了几乎所有初创企业的困难。如何破局?向先文以远心镜头为企业起点,披荆斩棘,最终成为行业不可忽视的品牌力量。

灿锐科技向先文:以细分领域为起点,造就国产工业镜头精锐之师插图1

灿锐科技董事长 向先文

资金有限、市场未知,如何敢为先?

不在意大环境?

在《环球时报》的一篇文章里有写道「中国在2009年的头两个月里,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实际上,中国经济在2009年头一段时间依旧显得萧条——毕竟金融海啸刚刚从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撤离,「灾后现场」一片狼藉。

世界银行发表的《2009年全球发展金融》报告中还提到「世界经济将负增长2.9%。」,报告还说「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率仅为1.2%。」中国这个「发展中经济体」面临巨大考验。

当然了,这只是大环境,向先文对此不太在意,他甚至已经开始盘算着如何在工业镜头市场上成就一番事业了——2009年,灿锐科技成立了。

「当时,目标设的8000万」向先文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表示,去年企业营业规模已经超出目标,今年营收规模更是预计在去年的基础上实现30%增长,下一步则是五年内企业人均产值300万。

按当下近百名员工来算,就是实现3亿左右的市场营收——而此时,疫情依旧影响着数十亿人。向先文给人的感觉便是如此,困难的大环境下,始终对自己与企业充满信心。

难道大环境真的不重要么?

或许是……亦或许不是。

在灿锐科技创立之初,向先文选择「远心镜头」为企业主攻市场。要知道,那时,整个机器视觉都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行业应用的为FA镜头。「行业用过的人只有10%,30%的人听过,市场还在起步阶段之前。」向先文如是说道。(PS:文末附远心镜头、FA镜头区别小科普)

而在那时,国产远心镜头企业数量为0。远心镜头市场是末路还是未开发的肥沃处女地?向先文选择相信后者,在他看来,中国已是全球代工中心,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经济必定会转型,高端制造应用必定是未来趋势,现在的市场离未来的距离就是灿锐科技发展的空间所在。

如果从现在的结果来看,灿锐科技的选择是对的,但是在当时……灿锐科技面临着诸多难题,每一个难题似乎都在嘲讽向先文「盲目」。

没钱还没产业链!

在初创一年左右,市场开发度不高,灿锐科技就面临「财政危机」,账上现金不到10万块钱。「这方面其实还过得去,开发出的忠实客户帮助我们挺了过去,更大难题是在产业链上。」

在当时及之后一段时间,90%以上的市场由海外品牌垄断,国产品牌几乎为零,自然没有产业链之说。随着产品市场越做越高端,灿锐科技发现,没有产业链的映衬企业技术再先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向先文表示,当时行业具有产品种类多、批量小的特点,产业链内的大厂起订量极高,对于灿锐来说很难达到。如台湾、日本的中型企业可以生产部件,但是相对应价格极高,成本价是资金压力颇大的灿锐无法承受的。唯一办法便是寻找国内中小型企业,但是这些小型企业品控极差,「100套物料过来,也许我们只能有30套可以装配,剩下的全是不良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灿锐科技做出大胆举措——自己打造产业链。「将前几年所赚营收以及之后可能赚来的钱都投入进去。」

「数年积累,灿锐终于有了自己的产业链,灿锐科技进入了收获红利的时代,不论是基础技术积累还是品质、资金上,灿锐进入增长阶段。」向先文同时还表示,「相对于选择外部供应商,投入时最注重的『商业价值』比较,灿锐这几年投入最注重的是『成长价值』,也因此灿锐锻造出了强大的团队。」

高速增长之下,灿锐如何布局?

苦难铸就辉煌,放在灿锐科技的身上同样可行。解决市场、资金、产业链等困难之后,灿锐顺理成章进入了上升期,经过数次的产品迭代更新,灿锐科技技术及产品基本位于全球头部水平。「十年的时间,灿锐走完了欧美五十年的发展历程。」

「相较于海外品牌,灿锐科技以90%订单可以7天内交货,85%交货周期为3天成就自身核心竞争力所在,同时在品质无明确差距的前提下,灿锐成本上具有较大优势,在国内国外同行已经在步步后退。」向先文说到,「而相较于国内企业而言,灿锐科技作为第一批进入镜头市场的国产企业,具有更强的品牌能力,对客户需求也更为了解。」

当前,在国内低端、终端、高端市场,都可以见到灿锐科技的产品,1700多款镜头系列产品,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产品、汽车、五金加工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国内市场稳定,灿锐科技便把目光开向海外——「如何走进欧美,让欧美认同我们的品牌,可能是未来几年,企业发展关键。」

为此,灿锐科技作出以下几点举措:

其一,去山寨化。在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前提下,灿锐科技将依托自己独特的行业理解,在产品外观设计、市场定位、技术方向、性能优势上作出自己的探索。以创新为企业竞争手段之一。

其二,重视细节。从以往的产品整体可靠性上进行深度挖掘,对每个零部件品质、成品性能、批量一致性上作出更可靠的保障。即使镜头外观一点点瑕疵、一颗细小的灰尘,乃至镜头的包装、防潮保护都事无巨细,每年对细节的标准还在不断地提高。

其三,提升用户体验。在灿锐看来,好的工业产品、受客户喜欢的产品,首先具有工业美,其次拥有优良的性能、过硬的品质。灿锐科技将「放心与信任」视为带给客户的体验守则。

在拥有强大的技术团队与完备的产业链基础下,灿锐科技此举势必可以在未来市场成就更大辉煌。

灿锐科技向先文:以细分领域为起点,造就国产工业镜头精锐之师插图2

专访组走进灿锐科技

小科普:

远心镜头与FA镜头的区别

FA工业镜头目标物体越靠近镜头(工作距离越短),所成的像就越大。在使用普通镜头进行尺寸测量时,会存在如下问题:

1)由于被测量物体不在同一个测量平面,而造成放大倍率的不同;

2)镜头畸变大;

3)视差也就是当物距变大时,对物体的放大倍数也改变;

4)镜头的解析度不高;

5)由于视觉光源的几何特性,而造成的图像边缘位置的不确定性。不适当光源干扰下造成边界的不确定性。

远心镜头就可以有效解决普通镜头存在的上述问题,而且没有此性质的判断误差,因此可用在高精度测量、度量计量等方面。远心镜头是一种高端的工业镜头,通常有比较出众的像质,特别适合于尺寸测量的应用。

无论何处,在特定的工作距离,重新调焦后会有相同的放大倍率。远心测量镜头能提供优越的影像质素,畸变比传统定焦镜头小,这种光学设计令影像面更对称,可配合软件进行精密测量

普通镜头优点:成本低,实用,用途广。

普通镜头缺点:放大倍率会有变化,有视差(视角选择而造成的误差)。

普通镜头应用:大物体成像。

远心镜头的优点:放大倍数恒定,不随景深变化而变化,无视差。

远心镜头的缺点:成本高,尺寸大,重量重。

]]>
http://www.hahakm.com/100/12944/feed/ 0
横川机器人王建云:横刀立马,川流不息 http://www.hahakm.com/100/12295/ http://www.hahakm.com/100/12295/#respond Thu, 04 Mar 2021 17:07:38 +0000 横川机器人王建云:横刀立马,川流不息插图

100星质量品牌工程—《发现质量品牌故事》宣传活动走进BRIEA副理事长单位横川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横川”),董事长王建云向专访组讲述了横川的质量品牌故事。

导语:在外国品牌占据主导的市场里,国产企业往往举步维艰,它们的创办者们往往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毅力。这种坚持对于王建云来说,也同样存在——横川的成长与核心优势,均是苦心磨砺而来。他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每天都想着放弃,只是信念总会让他坚持走下去。

横川机器人王建云:横刀立马,川流不息插图1横川董事长 王建云

去做一家「自主研发」的企业

横川董事长王建云,是一位商人,带着一些情怀。

贸易出身的他,早期从事直驱电机进出口业务,事业顺遂,一年下来总会有千万级的盈余。然随着业务深入,他意识到了电机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便想着打造自己的品牌,去创办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国产企业。

要办企业、做技术意味着大量的前期投入与风险。身边的人,不理解居多,他们从各种角度为他分析——总结便是「没必要冒险」。但王建云还是想着「去做一家『自主研发』的企业」,于是横川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在2014年成立了。

「横川名字的意义,源于我的做事风格,第一个『横』是精神,是担当,不管什么事情,都要横刀立马的气势。第二个『川』则是交流与汇集。」王建云说到,他对横川抱有极大的期待。

期待也有所回响。

这家专注于直驱电机、DD马达、直线电机及模组、音圈电机的研发、生产、营销以及定制服务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也用自己的技术,面向高端制造业,竭尽全力为客户提供品质卓越的产品。

「YOKOKAWA」这个自主品牌在微精密激光加工设备、精密测量仪器、LED设备、电子半导体设备、新能源电池等智能装备领域名声开始显露。

把苦头吃个遍,就成长了

横川选择的主攻方向是「电机」,其中直驱电机更是以不需要经过传动装置,避免使用传动带等传动设备,而具备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低故障率的可能性,成为智能装备核心零部件领域探求的方向之一。

近些年,中国直驱电机市场都在以30%的平均增长率上扬。但是在2014年企业成立之初,这一切都还在萌芽状态,最早的横川机器人为了相关技术的研发、市场的开拓,可谓是把苦头吃了个遍。

「山高、路远、坑深」的窘境

在推广品牌之时,横川机器人就遇到了一座大山——海外品牌。

「当时,电机国产品牌在市场上很少被企业所认可。业务员、一线员工在客户面前都不敢说『国产』二字,大部分人想着都是回避。」王建云表示,相较于海外品牌数十年乃至百年的企业底蕴,国内企业进入时间段,技术底蕴单薄,制造工艺相对落后,在自动化行业中,很少有客户愿意冒风险选择一个刚成立的国产品牌。

事实残酷,早些年智能装备产业链领域,国产品牌几乎与「廉价、粗糙」画了等号。

技术上需要沉淀、工艺上需要精进——国产替代的目的地与所有企业都有着一定的距离,路途遥远。那时候,用国产品牌去「进军」「海外豪强」林立的中国市场,总有人觉得是跳入了不见底的坑。

好在横川的团队,认可王建云的初心,再苦,这条道路上这群人都在坚持。

「这几年过去了,整个行业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18年、19年开始,就不再回避国产二字了。」国产产品越来越被客户接受,「廉价、粗糙」也被「高性价比、高效率」的事实所改变。

「这对于整个横川体系员工来说,都很有成就感。」王建云欣慰地表示,横川机器人在见证国产替代的历史过程中成为其中一份子。

「没有坎坷、都是过程」

艰苦磨砺下横川机器人深度扎根行业,市场一旦松动,横川就实现了急速成长。

在2018年4月,横川的办公及生产场地就扩大了6000多平方米,投资了千万元资金用于数控机床、研发、检测设备的购置、研发。至今,横川公司拥有15000多平方米的无尘车间和独立实验室,配合ERP系统的管理,交货周期、产品质量、创新研发进度上均有大幅度的提升。企业和产品先后通过了CNAS、CAC、IAF、CE、FCC、ROHS等多项质量管控体系认证和产品安全体系认证。

在技术上,横川也打造出了自己稳定的技术团队,博士、硕士研发人员30余人,经验丰富的技术支持团队20余人,目前横川公司已申报各项知识产权专利32项,商标授权14项,企业

横川,在直驱电机市场有着丰厚的技术底蕴。

横川的业务,也凭借这些依仗随之覆盖全国,辐射东南亚地区。

结果是好的,过程是曲折的,其中辛酸,王建云用一句话形容——「每天都想着放弃,但是睡醒之后又重燃斗志,其实都是信念。」

「未来」

横川成立至今已近接近十年,随着时间推移,营业规模越来越大,自身也有着强大的竞争力。王建云表示,与国外的品牌对比,横川在服务速度、企业定制需求、性价比上都有着明显优势;另外整个团队在物质上得以改善,一起同甘共苦,理念上相同的团队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这种战斗力推动了横川机器人的国产化替代目标的实现。

「以国产DD直驱马达为例,横川以更高性价比倒逼对标国外大品牌采用让利竞争策略。在很多智能制造领域,横川也为客户棘手难题提供了诸多定制化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实现了自身应用经验积累。而且就交期、市场应用、定制化,横川都有所收获。最终看来,在电机领域,无论是技术封锁,还是价格的控制,亦或者部分行业上的垄断,横川都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横川机器人王建云:横刀立马,川流不息插图2专访组走进横川

当下形势大好,王建云对未来抱有乐观的态度,但是同样不失谨慎。他表示,横川将始终坚持在核心零部件领域,深度耕耘。在他看来,核心零部件相对应的产品出现到市场接受需要个漫长的过程,耐住寂寞之后,它才能茁壮成长。横川愿意以核心零部件应用国产化为己任,然后实现创新,这一直是横川公司运营最基本的价值观所在。

]]>
http://www.hahakm.com/100/12295/feed/ 0
高速、高精度、高智能 宇道机电以高要求实现技术领先 http://www.hahakm.com/100/12081/ http://www.hahakm.com/100/12081/#respond Fri, 26 Feb 2021 21:47:55 +0000 高速、高精度、高智能 宇道机电以高要求实现技术领先插图

100星质量品牌工程—《发现质量品牌故事》宣传活动走进BRIEA理事单位深圳市宇道机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道机电”),总经理徐晓东从“技术创新”角度向专访组讲述了宇道机电的质量品牌故事。

导语:2020年疫情以来,全世界都面临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就中国而言,制造业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推动制造业的升级也常年成为国家议题。宇道机电,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高端制造设备行业,成为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高速高精密自动化设备核心品牌企业。

高速、高精度、高智能 宇道机电以高要求实现技术领先插图1宇道机电总经理 徐晓东

据悉,2020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对2021年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会议对针对制造业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出明确要求。

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夯实制造业数字化基础,成为国家要求。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抓紧研制两化融合成熟度、供应链数字化等亟需标准,加快工业设备和企业上云用云步伐进一步成为国家主要执行方向。

由此可见,智能制造的浪潮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持续影响中国制造业,顺应时代潮流者将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宇道机电成立于2007年,积极跟上时代步伐,十三年来坚持于各类高精密自动化订制设备开发,以自主研发技术实现行业细分领域领先,成功成为3C制造领域500强国际企业和国内知名大型企业服务合作伙伴,并入驻宝安区5类百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基于拼搏奋斗的精神,顽强的斗志,团队不断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困难,在G客户某微型模组精密组装及检测项目中,为客户提供了部分技术指标在行业领先的产品,客户的反馈可以用『惊喜』来形容。」

以「三高」产品获市场青睐

「当前自动化业界,如果一定要区分,大概有三大类。」徐总说道,第一大类为非标系统整合类,第二大类为柔性化、平台化、模块化的高精尖产品类,第三种则是规模化的纯非标定制类。

当前,第一大类非标系统整合类主要以新能源产业、玻璃和面板产业以及传统电子产业为主,国内已经诞生了相当多的龙头企业,如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大类,即模块化、平台化、智能制造化的高速高精密的平台化设备的开发企业,这一大类典型企业如德国ASM,芬兰JOT Automation。此类企业产品特点为将产品做成「高速、高精度、高智能」的模块化平台,具有很强的扩展性、联网型以及智能制造的程度可随着工艺的升级不断地提升。

「宇道机电偏向于第二大类,多年来,企业依靠自主研发的高速、高精度、高智能满足了3C制造领域的诸多需求,获得了华为、欧菲光、欧珀、舜宇、蓝思、绿点、信维、立讯等知名国内外一线企业的信赖。」

例如,宇道机电基于自身飞拍视觉系统和多轴运动控制软件、精密机构开发的「399摄像头辅料贴合设备」。

高速、高精度、高智能 宇道机电以高要求实现技术领先插图2399 摄像头辅料贴合设备

该设备为通用型双头高速精密贴标设备,既可以贴tray盘多盘来料,也可以贴整版来料(如FPC、PCB联板等)。采用独有设计的「弹夹式」自动上料(送料)机构,可一次性装入10盘以上的tray盘或者整板料(如钢片),对于tray盘规格与质量要求不高,全自动送tray及收tray,且送料/收料精准、平稳。

「399摄像头辅料贴合设备」可实现零部件全自动的保护膜、泡棉、背胶、导电布、标签、二维码、铜箔及部分特殊辅料的高速高精度贴附,双头产能高达4000UPH,贴附精度小于±0.05mm。系全自动离线式机台,免人工看管,可节省人力6人以上。

「399作为我们的代表产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目前市场销量已接近上千台,几乎所有的核心摄像头客户都有购买此设备。」徐总表示,在钻研高精尖技术的同时,宇道机电秉持「市场核心基础是客户」原则,注重收集客户反馈,通过专门的、针对性的、改善的检讨会总结上一代的不足和经验,然后再去不断的完善。

也正是这种重技术、重精进的态度,让宇道机电在2019年就突破了亿元大关,并且实现了每年30%以上的年度增长。

「坚持技术开发,实现全国布局」

宇道机电以技术为支撑,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行业细分龙头。

为更好实现自身发展,宇道机电扎根深圳,基于中国几大热点经济区域,开始全国化布局。

其中,华东以江苏、浙江省份为主要目标;华北则深度耕耘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市场,当前宇道机电在这些区域已有两个网点分布,服务范围辐射天津、北京、廊坊、青岛、烟台、威海。

中部地区将基于南昌、长沙,向北蔓延至郑州、武汉,西南则布局成都、重庆、绵阳、贵阳。

在全国化布局之下,宇道机电将客户市场看向了500强或国内各产业前10企业,以客户对产品工艺的精湛性、产品的先进性要求来逼迫自身企业研发升级。

「而这一切的基础就在于,坚持技术开发,坚持高端人才的核心引领作用。」徐总为技术出身,有着十数年的行业研发经历。他表示,宇道机电将坚持自己的技术研发和发展路径,实现自主技术的精深与领先。

「如果大家都去重复做一个低端的产品,重复低端的层面上的市场竞争销价竞争,这样的话是不可能有未来的出路的,所以一定要持续创新和投入。」

在这一过程中,宇道机电为核心研发人才打造物质上、精神上的优质条件,并在企业文化上对其倾斜,使其工作舒心、安心、放心,从而打造出一个拼搏、奋进的技术团队。同时,宇道机电积极与研究机构、高校,如南方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展开合作,保证了自身人才链的可持续发展。

正是这一项项举措,让宇道机电2016年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至今取得了数十项技术突破及发明专利,在产业界与学术界受到广泛认可。

「我们目前正在筹建,包括博士后工作点在内,以及基于软件和核心硬件的几个核心项目的开发的人才团队班子,这也将是我们当下核心的、首要执行的计划。」

高速、高精度、高智能 宇道机电以高要求实现技术领先插图3专访组走进宇道机电

总体说来,宇道机电以技术为基础,贴近终端市场应用,在不断地完善自身产品的过程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可,成为行业颇受关注的专业提供自动化设备及设备技术应用方案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
http://www.hahakm.com/100/12081/feed/ 0
精准目标 三一智造成「内芯」控制系统软硬件市场黑马 http://www.hahakm.com/100/11496/ http://www.hahakm.com/100/11496/#respond Thu, 04 Feb 2021 17:38:22 +0000 精准目标 三一智造成「内芯」控制系统软硬件市场黑马插图

100星质量品牌工程—《发现质量品牌故事》宣传活动走进BRIEA优秀会员单位三一智造(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智造”),总监曾凯从“质量践行”角度向专访组讲述了三一智造的质量品牌故事。

导语: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主题,堪称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也就没有当前中国经济的奋勇向前。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在由传统制造快速的向着先进制造前进。三一智造,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在这场大浪潮之下三年之内打造四千万级市场?

精准目标 三一智造成「内芯」控制系统软硬件市场黑马插图1三一智造 曾凯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随着时代发展,制造升级为「智造」成为不可逆潮流。在历史大潮之下,无数的企业家纷纷投身其中,无数的企业推动者中国智造的齿轮。

三一智造作为一家成立于2017年,专注人工智能领域研发、生产、销售人工智能专用的嵌入式「内芯」控制系统的硬件、软件、系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三年期间拥有了自己稳定的生产能力,强大而富有活力的团队,在市场上拼出了四千万级的市场。

「清晰目标,齐心向前」

「客户第一、质量第一、效率第一就是我们的首要目标。」曾凯,三一智造的领导者之一,他表示中国嵌入式「内芯」控制系统市场竞争激烈是业内公认的,没有清晰的战略、强大的执行能力,企业很难生存。为此,三一智造三年来的所有作为,都有着清晰地规划。

为了做到品质、质量与效率的行业第一,三一智造集中力量提升以下能力。

其一,打造与市场切合的技术与研发能力:虽然成立才三年,但是三一智造的组成团队在工业计算机、特种计算机行业扎根10余年,拥有专业且成熟的技术与研发团队。结合多年的市场经验,三一智造将技术与研发扎根于市场,打造了诸多款产品,为客户在OPS、嵌入式工控机、嵌入式主板、MiniPC、PoE扩展卡、RTOS等领域提供标准的或定制化的服务。以其自主研发的Micro-ATX主板M-3855D11为例,凭借470mm×170mm的尺寸,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超小型工业服务器上。

其二,力求严格的质量体系与可靠的生产工艺:技术作为产品的基础,在转化为规模产品时,需要的还是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与可靠的生产工艺。为此,三一智造积极参与各项质量认证。

以IATF16949:2016认证为例,三一智造各部门根据认证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基础工作,完成了体系策划、体系文件编写及评审发布、标准及五大工具培训、内审员培训、过程审核培训、产品审核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内审、过程审核、认证申请、阶段审核等一系列IATF16949 : 2016相关工作。形成了以过程绩效指标为导向的过程理念,实现了对各个环节的系统管理和过程控制,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制造规范、有效管控、有序发展提供了支撑和帮助。

「IATF16949:2016的质量认证证书,充分说明我公司的质量管理工作以及产品质量均获得国际专业机构的高度认可,能够满足顾客的要求,达到顾客的满意。」曾凯表示,这标志着三一智造的产品获得了进入汽车制造行业领域的绿色通行证,为公司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质量体系的建立给与了三一智造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力,而对产线的打造给与了三一智造更突出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打造出可靠的产品,三一智造积极推动自身「MES智能制造」革新。旨在通过智能制造、IT技术的全面应用,固化打通订单、生产、交付、质量管理端到端流程,仓库按需进行物料配送,车间人员在MES中实时查询生产的执行状况,从而构建采购、计划、物流、生产的高效协同体系,全面提升三一智造产品线生产交期及产品质量。

而在MES的系统加持下,三一智造实现了三天内快速交付能力。「无论是单板开发还是系统整机的定制,都可快速完成,缩短客户产品的上市时间。」

其三,量身定制、服务到位:智能产业发展迅速,非标化需求旺盛,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三一智造提出了「客户为本,量身定制」的战略。依托技术团队、优质产线,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精神,对于客户的实时要求提供定制化服务解决方案。

「从客户需求分析,到PCB生产,再到元件代采、物流品质物流流程检查,焊接组装,验证出货,都不需要客户操心。」三一智造拥有千万级投入的生产线,保证了定制化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与可靠性。

而通过几年的行业探索,三一智造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携手英特尔等合作伙伴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从计算机硬件到操作系统、产品驱动、安全软件,提供一整套最优性价比解决方案。

「同样,我们还严格要求服务团队。」曾凯表示,两小时内必须有响应,八小时内必须有对策,二十四小时以内必须提出解决方案是三一智造对客户服务团队的一条底线原则。

在这一原则之下,整个客户市场保持了高美誉度。

「看向未来,不忘初心」

当前的三一智造客户第一、质量第一、效率第一的道路上做出了艰苦而持久的付出,而在未来,三一智造也做出了长远的规划。

「从企业建立之初,我们就已经思考了长期的未来。这是公司从上至下,都坚信的。」为此,三一智造每年都会制作一个画册,用于记录公司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事件,而这样在保持企业荣誉感的同时,也警示企业全员不忘初心。

当前的三一智造发展还算顺利,2021年,三一智造将进一步加强市场与人才的投入,将整体团队扩大一倍。

「我们希望相信,随着人员的增长,企业也会进一步展现出自身竞争能力。」

精准目标 三一智造成「内芯」控制系统软硬件市场黑马插图2专访组走进三一智造

总体而言,三一智造始终注重于产品品质设计、品质制造、品质服务,以「提供高端产品、服务客户满意」为品质宗旨。始终坚持创始初心:客户第一、质量第一、效率第一,持续为客户、社会提供优质、创新的产品、系统及其解决方案,在助力客户构建各自在智能领域的新创举、新进程、新辉煌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价值。

精准目标 三一智造成「内芯」控制系统软硬件市场黑马插图3

精准目标 三一智造成「内芯」控制系统软硬件市场黑马插图4

精准目标 三一智造成「内芯」控制系统软硬件市场黑马插图5

]]>
http://www.hahakm.com/100/11496/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