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 – 同心智造网 http://www.hahakm.com Wed, 01 Dec 2021 01:22:5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6.5.5 http://www.hahakm.com/wp-content/uploads/2021/10/2021101807452380-150x150.jpg 中国机器人 – 同心智造网 http://www.hahakm.com 32 32 中国机器人:速度与激情 http://www.hahakm.com/services/edu/26777/ http://www.hahakm.com/services/edu/26777/#respond Wed, 01 Dec 2021 01:22:55 +0000 http://www.hahakm.com/?p=26777 中国机器人:速度与激情

必要的减速,艰难的超车。

作者 | 刘铮

编辑 | 唐晓园

特约顾问 | 牟雯怡

机器人概念中,我们主要关注两类产品:服务与仿人型的智能机器人;多关节和多自由度的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影响下,数字化制造生态成为大趋势。工业机器人作为生产环节的发力点,成为资本火热追逐的对象。

在腾讯、高瓴等资本不断加码工业机器人的背后: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早已进入生产的方方面面。

中国机器人:速度与激情

生产环节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图片来源:埃斯顿机器人宣传片)

但仅仅8年前,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还在被一个拳头大的小部件卡住脖子,挣扎于成本和利润的漩涡。

不搞定谐波减速机,中国机器人就没有明天。

2013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以新松、埃夫特、埃斯顿、广数等企业为首的头部厂商已经出现。

但是,和繁荣的机器人市场相对应的,是曾经极度失衡的上游产业链。

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2013年的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厂商更像是组装企业,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全部依赖于进口。

其中,减速机是连接动力源和执行机构的中间装置,通过利用齿轮、链条、皮带传动等减速装置,把电动机、内燃机等高速运转的动力通过输入轴上的小齿轮啮合输出轴上的大齿轮来达到减速的目的,并传递更大的转矩。

更直观地说,减速机将动力转换成精度,因此把握着工业生产最精细的命脉。

在一台常规六轴工业机器人中,往往需要用到三个RV减速机和三个谐波减速机。总体需求量很大。是当时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成本构成里占比36%的“独一档”,也是产业链里最亟待突破的核心技术。

在减速机技术的细分中,谐波减速机相较RV减速机,结构更简单,回转精度要求较低,对于轴承、材料、热处理工艺——这些中国与国外相比工业积累比较薄弱的产业、技术环节需求更小。

RV减速机具有高刚性和扭矩承载能力,同时体积较大,适合机器人大臂、基座等重负载超过20kg以上的部位;

谐波减速机的体积小,运动精度高,适合机器人小臂、腕部、手部等需要精细化操作的部位。

中国机器人:速度与激情

六轴工业机器人(图片来源:遨博机器人)

3C电子、半导体、磨具、医疗、食品、注塑等行业的生产中,更依赖轻负载、精细化操作的工业机器人,因此谐波减速机不可或缺。

让谐波减速机能够拥有国产替代,是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突破的首要目标。

在下文中我们将为你梳理——

1、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表面风光下的隐痛

2、为什么面对机器人零部件高价垄断时束手无策?

3、一家代工厂受了什么刺激要孤注一掷搞研发?

4、什么是日本尖端技术的软肋?

5、在谐波减速机突破技术封锁,拥有中国标准之后,我们在产业链上还有哪些隐忧?

1. 中国机器人的盈利危机

以中国机器人“长子”新松机器人为例。2013年前后,新松的收入规模一直跟随市场的繁荣正向发展,但每台机器的利润越来越低,毛利率节节下滑。

原因就在于减速机等核心技术的缺失,让新松在2012-2016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的市场环境中,利润增速“开倒车”。

中国机器人:速度与激情

制图:立方知造局

面对中国异军突起的市场,外资机器人品牌没有丝毫慌乱,仍然奉行一贯的对华销售策略——通过降价普及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再提供后续的服务与配件来盈利。

2003年,外资品牌一台有效荷载5公斤的六轴机器人,在中国的售价为80~90万元;到2013年,已经降至20~30万元。

仅比外资产品价格低10%的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面对前者经年制霸的市场占比,下游客户更高的品牌信任度,更大更全的营销服务网络,本土优势荡然无存。

由于每台产品的高昂造价,其时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内流传这样一个说法:“100台起步,500台持平,1000台盈利”。但纵观所有本土厂商,能够卖出200台的已属“稀缺物种”。

国家科研院所诞生的新松,是本土品牌的大哥。在刚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中国,这位大哥带上所有小弟,以总销量9700多台的成绩、26%的市场占比,与外资对比处于极端下风。

更糟糕的是,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已经陷入“高端产业低端化”的困境,六成销量都集中在搬运和上下料领域。在汽车制造、焊接等关节机器人使用场景中,外资占比高达92%。

“垄断”一词,绝非虚言恫吓。

中国机器人:速度与激情

制图:立方知造局

但真正阻隔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前进的壁垒,还横亘在更上游的产业链前。

2. “特供”中国的高价减速机

外资厂商的机器人能够大幅降价的根本原因,在于应对上游配件时的成本掌控力。

当时,两家日本企业——哈默纳科(谐波减速机),纳博特斯克(RV减速机),垄断全球减速机75%市场份额。

同样是买家,世界机器人巨头ABB和发那科采购一台减速机的价格却比中国企业低不少。

之所以出现巨大价格差,有两方面原因:

1 中国机器人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采购减速机只能以“小批量,多品种”的模式进行,非常容易形成被动局面。

反观国外机器人巨头,一方面很早就开始与哈默纳科、纳博合作;另一方面,规模化的生产带来每月上千套减速机的采购量,采购价自然就会降低。

2 外资机器人企业,特别是日企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抢占态势明确。2013年甚至被人称为日本工业机器人转战中国生产“元年”:

年初,不二越公司在江苏张家港开始生产机器人;

6月,世界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日本安川电机,在常州启动新工厂。

“薄利多销”是小商品市场才有的慰藉,对于中国工业机器人来说,似乎连这一点“慰藉”都快要变成泡影。

再者,机器人作为“专精特新”产业,微薄的利润不仅是阻碍研发,让企业原地踏步的圈套;也是轻易就会导致“翻车”的陷阱。

但整个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毫无议价能力。不是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在国内没有替代品的情况下,实在无法绕开壁垒。

对于担负有军工、科研任务的高端机器人企业,为了提升机器人的质量,付出高成本采购来自纳博和哈默纳科的RV与谐波减速机,保证质量的可靠性,是具有实际效益的。但如果有国产高质量替代品出现,无疑能为后续的产品研发和市场布局打开独立自主的新局面。

同样,中低端技术层级的自主品牌机器人厂商,在面对“成本大户”减速机时,如果能有实惠的国产替代品选择,那么他们的同级产品也将比国外品牌更具优势,利润更有保障,也更有余力去进行自身的转型与升级。

就在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面临来自谐波减速机的高价垄断时,也催生出不少研发减速机核心技术的企业。

但垄断谐波减速机长达半个世纪的哈默纳科,早在1965年就造出初代机;1970年比较成熟的产品已经开始量产。

相隔数十年的技术鸿沟,难以复刻的精工制造体系。即使谐波减速机的结构并不复杂,也很难通过拆解后的测量进行1:1的仿制。就算能仿制成功,面对减速机结构紧凑的特性,以及需要毫米级精加工的制造技术,也无法立竿见影地进行量产。

自主机器人品牌的脖子,还要被卡多久?

3. 一家代工厂商的自我救赎

转机出现在2003年,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瑞士ABB,已经在中国机器人企业之前吃到日企的苦头——来自哈默纳科的谐波减速机价格连年攀升,伴随而来的却是交货周期的迟滞。

这股怨气甚至传到中国。一名ABB中国员工对此事的吐槽,恰巧被一个代工厂商的高管听见。

这家厂商名为恒加金属,正是后来荣获“专精特新”企业——绿的谐波的前身。当时作为ABB在国内的供应商之一,专门提供精密仪器代工。

谐波减速机是什么?一个日企生产的小部件怎能产生垄断?甚至让ABB这种国际机器人巨头如此头疼?

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一说是机缘巧合的谈话让恒加金属的高管对谐波减速机产生兴趣,同为恒加领导层——后来的绿的谐波创始人左昱昱,专门去日本考察该项目;一说是左昱昱为了寻求恒加未来的转型,赴日调研后才发现谐波减速机这一蓝海市场。

总之,左昱昱从日本回国后,就在当时恒加金属的技术团队中抽调了3人,进行谐波减速机理论方向的研究。

一切好像已经开始,但又没完全开始。如果指望一个“3人小组”能打破日企几十年的垄断,未免太过异想天开。

三年后发生的一件事,成为推动恒加金属快速转型成绿的谐波的主要原因。

2006年,恒加金属为欧洲的客户制作了一根金属轴样品。这根轴是客户离心机产品的核心润滑系统中的四个零部件之一,另外三个都已经交由恒加金属代工。恒加此举是为了向客户争取最后这个零件的代工权。

经过测试,恒加制作的样品质量和欧洲相当,报价1000元。而客户的欧洲供应商,报价则高达1000欧元。

本以为胜券在握的恒加金属最后才发现,小丑竟是自己——客户立即拒绝他们的提议,原因是如果将所有零部件交由中国代工,那么等于是将高速离心机的核心技术全都暴露给中国。

“这个技术稍加改造后,还可以用来制作浓缩铀,这怎么得了!”

这时恒加金属的高管们真正感觉到,“垄断”离自己并不远。要想在行业内站稳脚跟,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且国内代工商市场已成红海,继续突围不仅困难,回报也并不丰厚。

就此,“夕阳产业”里的恒加金属摇身一变,成为“专精特新”的绿的谐波。潜心进行三年理论研发的谐波减速机项目,成为一家代工厂商转型时孤注一掷的最终选择。

刚进入21世纪的中国,代工厂商林立,所接触的资源也大同小异,与绿的谐波几乎同时期注意到谐波减速机这一蓝海市场的企业有十多家。

绿的谐波作为其中一员并且转型成功,是减速机领域“专精特新”民企很好的研究标本。

接下来,我们从中国企业的视角,看看谐波减速机的自主研发,到底怎样绕过日企立下的技术壁垒。

4. 壁垒之下——“精密”的破绽

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哈默纳科作为掌握尖端技术的巨头也无法免俗。

在市场上,因为垄断才让世界机器人行业苦“日”久矣,进而催生出如绿的谐波的一众“反抗”企业。

在技术上,当时哈默纳科的谐波减速机仍然以60年代日本科学家依托渐开线齿轮建立的理论作为基础。

谐波减速机的基本原理,是依靠齿轮的形变产生转动差,获得减速比。由柔轮、刚轮、谐波发生器三部分组成。

在工作状态下,随着谐波发生器的转动,柔轮与刚轮的轮齿会依次啮合。由于柔轮比刚轮更大,因此相对于后者,与谐波发生器会产生反方向的微小转动。

以齿数100的刚轮和齿数为98的柔轮组合为例,随着谐波发生器每转动一周就会产生2/100的转动差,从而获得较大的减速比。

中国机器人:速度与激情

谐波减速机齿轮原理

谐波减速机的特点,就是结构紧凑,减速比大,承载能力强,传动精度、效率高。其中,谐波发生器自身转动惯性大,如果制造精密度和材料使用不到位,就极易出现噪声大、震动强、扭转刚度不足的情况。

哈默纳科早期产品使用渐开线齿轮理论,大概在90年代时,独创的IH齿形技术已经成熟。但IH齿形仍然在渐开线齿轮的范畴之内,只是在精度、强度、刚性、使用寿命方面实现革新。

日本以“精”为纲要的企业文化,导致日企即使在尖端科技产业上,仍然保持“不率先创新,但是把细节做到极致”的特点。

日企的流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极端严谨,所带来的弊端就是,新生代的专家想要革新或推翻资历更高的“老师傅”创立的成法,光凭专业能力是不够的,还得苦熬“工龄”。

体现在谐波减速机上:渐开线理论,并不是日本人的原创,而是来自英国科学家Willis。但在取得这项技术专利后,哈默纳科等企业迅速吃透,在短时间内就能以领先的工艺开始量产,迅速占领市场。

哈默纳科虽然早早完成专利垄断和市场占有,但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前代专家的理论在几十年中一直被奉为圭臬,产品的更新换代并不频繁。

擅长从无到有、自主突破的中国企业,从日企的“精耕细作”中找到了破绽。

5. 跨越鸿沟——等时与造势

谐波减速机本质上就是齿轮传动技术,如果决定从基础研发开始突破,那么将主要聚焦于齿轮的啮合方式。

但在2006年,绿的谐波减速机研发组的带头人毕业于低温物理专业,最初成立的研发团队中,连一个齿轮技术专家都没有。

仅有的资料,是哈默纳科的产品——一个结构精密紧凑,将所有细节和制造工艺啮合在一起的技术黑箱。

仅有的优势,是多年精密仪器代工制造,积累下的实践经验和机床设备。

这是当时绝大部分开始自主研发谐波减速机的中国企业,所遇到的共同困境。

刚起步的几年,绿的谐波从钻研谐波减速机齿轮啮合原理入手,用计算机制作模型进行测试,同时拆解哈默纳科的产品以了解细节。

中国机器人:速度与激情

哈默纳科谐波减速机拆解图

2008年,哈默纳科专利年限到期,成为公开性技术,有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绿的谐波迅速吃透IH齿形背后的渐开线齿轮原理,结合之前对谐波减速机长达6年的深入研究,最后跳出渐开线齿轮理论,自成一派地建立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齿形设计模型——P型齿。

绿的谐波的投入不可谓不大,六年研发耗资4000多万,相当于之前代工业务十年的全部利润。

很多同期的企业正是因为巨大的投资,迟迟无法从市场获得回报,不得不放弃谐波减速机的研发;还有一些厂商选择以“皮尺”代替研发,最终因为制造工艺的落后,专利的限制等等原因而失败;此外,还有通过合资引进技术,走上另一条道路的企业……

他们对中国谐波减速机技术发展做出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2009年底,绿的谐波生产出第一台采用P型齿的谐波减速机样机。从这里开始,国产、能用于工业机器人的谐波减速机真正从理论意义上破开了垄断的阴云。

在送检国内外权威机构,对样机进行反复测试并修改后。2010年,绿的谐波减速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就已经达到日企同类产品的标准,甚至在某些参数上还有所超越。

早期研发时,绿的谐波对于哈默纳科的产品进行过细致的拆解钻研,因此最后跳出日系框架,拥有独特P型齿的谐波减速机,不仅是自主的,也是创新的。

最初样机的设计上,通过降低齿高、增大齿宽和齿根弧度,减小柔轮的变形量,从而极大提升柔轮的使用寿命和承受扭矩;

在性能参数上,P型齿谐波减速机的极限荷载也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极限荷载下的使用寿命是国外产品的4倍。

仅有当时国内其他产品1/2体积的特性,带来超稳定的低频输出,搭配低误差的精确传动,已经非常适合有精密点位控制和稳定性要求的工业机器人使用。

中国机器人:速度与激情

绿的谐波减速机产品(图片来源:绿的谐波产品册)

2012年,绿的谐波减速机先后通过库卡和ABB的“20000小时寿命精度测试”,而当时行业设定的及格线仅6000小时。

随后,绿的谐波开始尝试将产品推向市场端,甫一发售便有数百台的销量;2015年达到收支平衡。核心技术的突破最终得到市场的回报。

绿的谐波的崛起之势,让哈默纳科在中国谐波减速机市场节节败退,谐波减速机价格快速下降了30%~40%。

6. 专精特新——制定中国标准

2008年哈默纳科专利到期后,谐波减速机领域入门门槛降低。从原先无人问津,到大量资本涌入,市场竞争逐渐变得激烈。

如何让产业快速规范化,成为当时谐波减速机领域的头号难题。

2014年,技术基本成熟的绿的谐波作为主导,与哈工大、上海交大、大连理工等科研院校,新松、埃夫顿等中国机器人厂商共同合作,组件研发团队,编制中国机器人领域的第一个标准——《机器人用谐波齿轮减速机》。

2018年,同样由减速机企业、机器人企业、科研院校起草的《机器人用精密齿轮传动装置试验方法》开始实施。

中国谐波减速机产业,终于有属于自己的设计、制造、测试、实验评价技术体系。凭借绿的谐波、秦川机床等谐波与RV减速机头部厂商产品的性能参数,给后来国产减速机提供技术参考,在研究过程中有据可依,以领先国际水平的标准提高减速机性能。

从“标准“开始,国产减速机在谐波领域的盲区彻底突破,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减速机市场以及市场定价权有了让中国企业重新夺回的机会。

以上种种,都是中国的机器人、减速机等核心部件行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7.转机后的危机,来自产业链的隐患

技术的突破,规范的出台,中国谐波减速机行业似乎已经走出被垄断的阴霾,但来自产业链的隐患浮现,开始影响到初具规模的厂商。

1 高端机床,自动化设备

虽然号称仅次于哈默纳科的谐波减速机厂商,但绿的谐波的产能却只有对方的1/10,2020年产量11万台。

根据绿的谐波招股书,UR机器人2019年的订单销售额2890.71万元,成为绿的谐波第一大客户。

当前UR对谐波减速机的年需求量超过10万台,在绿的谐波的产能分配中有极高占比,产量分配中有绝对优先级。这将会引发其他客户对于绿的谐波供货量和时效性的担忧。

扩张产能并非易事。虽然绿的谐波减速机的核心零件都能自己研发生产,但使用的加工设备、自动化机床却要从国外进口,对日企的依赖仍然很高。

机床设备动辄百万级的投资成本,还会因为参数调试降低产品一致性——这就是国内很多减速机厂商不愿轻易扩产的原因。更遑论高档数控机床本身就是国外垄断并限制出口中国的设备。

2 产业覆盖

打破技术垄断的乐观过后,中国谐波减速机企业发现:自己刚刚走出百层巨塔的地下室,而哈默纳科已经在向最高的天台发起冲刺。

谐波减速机覆盖领域非常广泛。除工业机器人外,在航空航天、半导体、医疗设备、光伏发电等“专精特新”产业上,都有大量应用。

随着中国企业对减速机的研发越来越深入,哈默纳科“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身影也越发让他们感到压力。

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0%的绿的谐波,尽管逐年增加研发费用,也仅能维持自身在对比国内其他公司中所拥有的领先优势。

哈默纳科之所以在工业机器人市场被中国品牌后来居上,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其产品不止供给机器人行业,因此交货响应才会非常迟滞。

在哈默纳科2019年全球下游市场营收分布中,工业机器人虽然占比仍然最高,但数值上仅有44.9%,半导体制造设备(21.7%)和其他高端应用领域共同占比接近40%。

中国机器人:速度与激情

2019年哈默纳科全球下游市场营收占比(来源:广发证券)

在中国市场,相比竞争对手,哈默纳科在半导体设备等高端市场已有客户积累,优势明显。

反观绿的谐波产品的下游应用,工业机器人占比达到3/4,半导体设备等高端应用占比都在小个位数上徘徊。

中国机器人:速度与激情

2020年谐波减速机品牌中国市场下游终端应用(来源:觅途咨询数据库)

即使绿的谐波最值得夸耀、击退哈默纳科的工业机器人领域,在细分市场的应用占比仍然暴露出严重问题。

SCARA机器人(Selective Compliance Assembly Robot Arm,水平多关节机器人),主要应用于装配印刷电路板和电子零部件。2019年中国电子制造业的市场规模达到11万亿元,对于SCARA机器人的需求也在持续上涨。

但绿的谐波输送给SCARA机器人的产品,却只占总销量的4.72%。

近年热度高涨的DELTA(协作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加起来不到总销量的3%。

在中国不断取得突破的航空航天领域,绿的谐波也只有0.83%的销售业绩。

End. 尾声

一条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健康产业链正在形成。

“上海节卡”研发的节卡小助协作机器人,2020年开始为一个特殊的客户提供服务,生产由柔轮、刚轮、谐波发生器等部件组成的谐波减速机。这个客户,就是绿的谐波。

“使用绿的谐波减速机的机器人,正在帮助绿的谐波生产机器人用的谐波减速机。”

套娃似的玩笑话,其实代表着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在摆脱成本危机后,已经向更高端的技术发展。与此同时,这些技术正在反哺备受产能困扰的中国谐波减速机厂商,降低他们对于国外自动化技术的依赖。

中国机器人:速度与激情

谐波减速机产线上的本土工业机器人(图片来源:节卡机器人)

庞大市场下复杂的风口把控,绝不是一家企业的突破或一个产业联盟的影响所主导。国家的宏观推动,也绝非“补贴”、“政策倾斜”就能解释清楚:

第一步:开放竞争与保存实力。中国一方面引进外资品牌坐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缓解市场需求,推动本土企业市场洗牌,催生更有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另一方面,利用军工订单维系国企生存,保持高端技术的研发。

第二步:保护核心部件国产替代。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利润不断被压缩的关头,竞争力和市场占比更小的日本新宝在中国建厂投产,而哈默纳科的中国工厂始终未获批准。因此绿的谐波等企业在技术突破后,才能够快速占领市场。

第三步:制定标准,直面竞争。部分企业取得技术突破,行业拥有国产替代品后,国家牵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制定赛道标准,提高门槛,淘汰技术落后的产能。同时“专精特新”政策精准扶持,快速催生头部企业。进而和外资品牌正面竞争。

《大国重器》中,工业机器人与高铁、大飞机、火箭并列。在中国制造业从落后、追赶到领先的过程中,和谐波减速机一样的“小”突破正在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
http://www.hahakm.com/services/edu/26777/feed/ 0
人机融合时代,中国机器人如何弯道超车 http://www.hahakm.com/services/edu/26732/ http://www.hahakm.com/services/edu/26732/#respond Tue, 30 Nov 2021 01:44:13 +0000 http://www.hahakm.com/?p=26732 数百个矮小的橙色移动机器人,扛着超过1吨的货物在仓库里来回穿梭。场面看似混乱,实则充满了秩序,每个机器人都目标明确,不曾浪费每一秒钟,也几乎不会相互碰撞。

这就是亚马逊的仓库日常,机器人快速将指定货架搬到分拣工人面前,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工人走动距离。

想要打造机器人帝国的野心很难掩饰,在亚马逊的全球仓库里,机器人已有数十万台,公司还曾连续数年举办“分拣机器人挑战赛”,目的就为推动更多学界、业界的机器人走向应用,找到能完美取代人类的分拣机器人。

但即便如此巨头,要达成这一目标也需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亚马逊相关负责人表示,实现仓库完全自动化运转,至少在2030年后。

亚马逊认为,现阶段机器人并非要完全取代人类,而是从人类手里接过重复性的工作,让人类专注于决策和判断。

这便是人和机器共同协作体现。

 

人机融合的大时代

人和机器该如何共同工作?

一个理想画面是:同一工作台上,操作人员能和机器人相互配合、在交流中协作,就像共事多年的伙伴。

传统工业机器人毫无“灵魂”,虽然保质保量,精度比人类高、力量比人类大,同时还能24小时工作不间断,但缺点在于只能在固定环境下执行重复动作。

为了让工业机器人适用更多场景、更易用,这一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安全、灵活的协作机器人随即登场,克服了传统机器人“笨拙呆板”的缺点,让人机协作成为可能。

像是今年我国航天员在机械臂辅助下完成的出舱任务。其中,航天员作为决策者和指挥者,而耗时长的工作则由机器人来执行,这一行动诠释了人机交互在空间领域的应用。3位航天员对此评价称,“机器人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机械臂上太空,是协作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一个体现,在支撑社会发展的生产制造业,这是机器人展现能力的更大舞台。

我们所有人都受益于新技术带来的生产变革,从工业1.0到工业3.0,人类生产经历了蒸汽机到流水线,再到自动化生产线的飞跃式发展。如今,“发展数字化生产技术、建造数字化工厂”已经成为制造企业的战略转型目标,站在工业 4.0的浪潮上,机器人的意义不只为了自动化,而是变革整个生产模式。

资本也很诚实,用真金白银掀起了新一轮的机器人投资热潮。

据相关网站数据显示,去年国内机器人领域的融资事件超过240起,总金额达267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今年上半年,该领域的融资事件就已超过170起。

与上一轮热潮相较,后疫情时代的机器人行业进入了成长期,一个明显现象是,资本进一步向头部优势企业倾斜。

而在协作机器人赛道上,资本涌入的同时,产业对机器人的需求也发生着改变:产品正从标准化、批量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向个性化、小批量、多品种的模式发展。

需求变化为成长中的机器人企业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这需要企业站在客户视角,理解产业中自动化改造、定制化和柔性制造需求,成为新一代生产力变革的动力来源。

2020年以前,机器人行业多强调“以技术作为支撑”的作业能力,即为性能要好,包括了力量、精度和可靠性等。对机器人企业来说,这考验的是产品软件、硬件性能,及规模化生产后的品控能力。

但疫情之后,行业开始重新思考“企业生产模式、人机协作的模式”。

人机融合时代,中国机器人如何弯道超车

埃森哲在《技术展望 2021》里总结道,每个领军企业均必须将其企业(至少是企业的一部分)视为机器人公司。

比如,施耐德电气已开始探索新协作模式,在转型流程中部署220多个机器人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一集团,其在北京建立了中国风电行业第一条总装脉动式超柔性生产线,线内配有工业机器人和各种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以及数据孪生可视化智慧大脑……可以见到,工业巨头已经行动了起来。

要想借助人工智能对组织进行重塑,这就需要促进真正的人机协作模式。机器人不再只是纯粹的自动化设备,响应人类的命令。

而场景应用广泛的前提是要机器人更“聪明”,会听、会看才能进一步和人类搭档工作。这对机器人协作的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智能化能力也给“机器替代人”提供了新的含义,智能机器人进一步具备感知和决策能力,进一步覆盖更多的生产环节。

有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阶段,已经能实现协作机器人与人混线生产,随着机器人智能水平的提升,下一阶段将是人机混合智能,实现人机共融。

 

中国机器人“大航海时代”

对协作机器人的需求转变,搅动了整个机器人行业。对比上一轮热潮,这轮融资潮更关注机器人公司“场景+落地”的能力。

产业升级窗口期,中国——机器人行业最大单一市场,也正在孕育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机器人公司。

在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约为40万台,来自日本和欧洲的“四大家族”(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和库卡)就占了出货量的一半。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供应商持续完善技术体系,通过自研和并购的方式提升产品竞争力,加之受益于下游制造业升级,加速进行国产替代。

而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国产替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与国际巨头站在同一个舞台上竞技。

“从整个行业来看,协作机器人领域中国已是国际领先,它本身就是一个新兴的产品,不像传统工业机器人一样,动辄有着二三十年的差距。”近日,节卡机器人副总裁孟小波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节卡机器人所有的参数基本上可以对标国际。”

成立于2014年的节卡机器人是国内头部的协作机器人公司。七年来,节卡已在全球汽车产业链、3C电子、半导体、电器制造、新能源等工业场景,和餐饮、医疗等新业态实现了规模化落地。该公司日前宣布已完成C+轮融资。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本轮融资里,一家全球工业巨头也作为领投方站在了节卡背后。要知道,当下产业开始和顶尖的机器人公司一起,探索和重构一个人机交互式的生产模式,因此获得工业巨头的支持,战略意义重大。

该工业巨头战略副总裁表示:“新一轮工业革命最关键的任务是重构生产力,这一过程需要极具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机器人来适配不同场景。节卡团队具备前瞻的行业视角和综合实力,产品性能在国际遥遥领先,对机器人的理解拓展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边界。我司希望凭借和节卡机器人的深度合作,更积极地布局智能制造,推动未来智能工厂的愿景。通过与节卡机器人这样的领军企业携手发展,共同引领产业革新的潮流。”

人机融合时代,中国机器人如何弯道超车

此外,凭借强大的产品能力,节卡在2020年与丰田达成合作,成为后者全球唯一的协作机器人供应商。

这并不容易,进入顶级工业企业的供应商体系对任何一家机器人公司来说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挑战。节卡在与丰田达成合作前,后者在大半年时间里先后向节卡派出近五十批次考察人员,完成全系列的标准测试。

丰田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丰田全球工厂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更自动、更高效、更柔性和更低碳。“在此目标下,我们积极推广智能制造升级的新兴方案,是传统车企中导入协作机器人进行产线改造的先驱。协作机器人作为快速、低成本导入的新物种,极大地降低了工厂的制造成本、迁移成本以及能耗成本。”

协作机器人的引入,也带动了生产模式的革新,“节卡机器人将我公司的员工从作业人员转变为技术人员,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单纯的生产线技术导入,而是改变人才的技术方式,改变工厂的运转模式,这才是革新的技术。”该负责人表示。

除了丰田,今年以来,节卡与多个全球顶级工业巨头达成战略合作,获得了大规模订单,机器人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客户超3000家。

这不仅是节卡机器人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里程碑,也预示着“中国智造”正在“抢占”国际前沿的行业高地。

 

人机融合新时代需要怎样的革新者

从投资人的视角看,目前一大关键趋势是:行业需求改变推动机器人的能力跟着不断升级。

这对整个机器人行业都提出了新挑战,而现在市面上的多数机器人公司,在产品设计和商业化思路上,其实还停留在传统协作机器人的阶段。

只不过目前行业需求还处于摸索和增长的阶段,问题暂时不明显,但在3、5年后,一些市面上的机器人产品,可能便无法支撑不断升级的柔性与智能需求。届时就是机器人行业拉开差距的关键时期。

不过,技术并不是决定差距的全部要素。事实上,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发展,关键技术本身已经难以支撑机器人的全方面行业壁垒。

机器人企业的竞争壁垒需要沿着机器人产品、应用场景和全方位生态逐步建立。

以先进技术为基础,造出先进的产品是第一步,在持续应用落地中形成规模生产的能力,持续降低成本的同时反哺技术,实现产品迭代升级。

商业化过程中,机器人企业则需扎根每一个细分的生产场景,才能形成深刻的行业认知,造出最符合需求的机器人产品。

从需求侧和场景出发,实现场景+落地再对产品进行优化。业界认为,这个思路的关键在于获得产业内头部厂商的认可。

也就是说,在机器人应用落地方面,第一步的关键是要满足大客户的痛点需求,这些大客户的场景需求具备了很高的价值以及应用壁垒。选择一个应用壁垒最高的场景,对产品各方面都提出最高要求,这样才能不断打磨产品、提升解决方案能力。

人机融合时代,中国机器人如何弯道超车

据了解,节卡机器人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坚持产品+应用双中心研发模式,根本逻辑就是通过应用落地打磨产品,通过应用拓展场景,不断攻坚行业关键客户。

机器人企业靠着拥有更多KNOW-HOW的、好的机器人产品覆盖更多头部客户,实现了更优的产品性能和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生产成本,初步产品壁垒就此达成。

“以和丰田合作为例,为节卡机器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样本,不只是在丰田内,更是为整个汽车行业的落地打造了场景样本。”节卡机器人副总裁常莉对36氪表示。

企业具备更深的产业理解和更全面的场景应用数据后,头部客户自然会变得更多。

随着工业自动化往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柔性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将会颠覆以往的流水线,在设备与设备之间进行单元式重组,进而重构生产力。

协作机器人也将不再只是一个细分的领域,而是叠加人工智能、智能感知、智能执行等技术,从生产环节的自动化设备,转变为柔性智能机器人,最终让协作机器人赛道,扩大至软件智能和硬件智能的大赛道中。

来源:36氪

]]>
http://www.hahakm.com/services/edu/26732/feed/ 0
2021-2025年中国机器人行业的预测分析 http://www.hahakm.com/services/report/10935/ http://www.hahakm.com/services/report/10935/#respond Thu, 14 Jan 2021 01:57:33 +0000 2021-2025年中国机器人行业的预测分析插图

  1.1 机器人产业链构成

  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机器人行业“十四五”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机器人行业的产业链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研发、零配件生产、机器人单体制造、系统集成和售后服务。

  其中机器人单体、系统集成、售后服务是机器人在生产、销售、维修、淘汰等全生命周期的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发现,机器人单体、系统集成、售后服务分食了一个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的利润。按照国际上的惯例,一台机器人的全生命周期的毛利率约为60%左右,成为名符其实的高端装备。其中,单体、集成、服务分别占据三分之一。因此,覆盖的产业链越长,盈利能力越强。所以,如果机器人制造商只覆盖集成的产业链长度,那么毛利率只有20%。

图表 机器人行业产业链构成

2021-2025年中国机器人行业的预测分析插图1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1.2 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

  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机器人行业“十四五”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达588.7亿元,增长率为9.8%。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占比约为66%,遥遥领先于服务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

图表 2017-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

2021-2025年中国机器人行业的预测分析插图2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图表 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结构(按种类划分)

2021-2025年中国机器人行业的预测分析插图3

数据来源:IFR,中国电子协会

  1.3 中国机器人市场预测

  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机器人行业“十四五”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2020年IDC对中国机器人市场十大预测内容如下:

  预测一:5G机器人

  到2024年,中国2000强制造企业中有25%的企业将探索使用5G安全通信技术来提高机器人的数据收集和远程操作能力。

  预测二:机器人边缘计算

  到2023年,中国50%的领先制造企业将部署边缘计算技术,推动工业机器人与云基企业IT系统的深度集成。

  预测三:机器人视觉系统

  到2022,将机器视觉集成到机器人系统中的制造企业可以期望其操作灵活性增加50%,产品质量提高35%。

  预测四:机器人群体智能

  到2022年中期,30%的机器人系统将会集成群体智能,以在工作流程多变的环境中实现自我配置,从而将对以功能为中心的资产的依赖程度降低45%。

  预测五:5G商用无人机测绘制图

  到2022年中期,50%的商用无人机将配备利用5G传送视像的超高清摄像机,从而把高清测绘制图的作业成本降到使用载人飞机的30%以下。

  预测六:开源机器人

  到2023年中期,相较于被特定厂商专有技术锁固的用户,使用开源机器人的用户将能够从机器人技术最新的群体创新中获得三倍以上更多的效益。

  预测七:人工智能机器人

  到2022年中期,50%在用中的工业机器人将被赋予基于人工智能的操作、协调和分析能力,进而满足用户企业对生产率提高30%、流程自动化程度提高50%的期望。

  预测八:机器人协作技术

  到2023年中期,先进的感知功能将成为协作机器人系统的标配,进一步增强人与机器人之间全面的双向交互,并成功取代20%的基于屏幕的用户界面。

  预测九:仓储机器人

  到2022年中期,60%的仓储活动将使用机器人和情景分析来实现存储空间的自我优化,从而将容量增加20%以上,同时将工单处理时间缩短一半。

  预测十:机器人技术融合

  到2022年,用户企业将通过使用与整合物联网、先进分析和云技术等来增强机器人的性能,从而使机器人的整体效能(如环境感知、自主学习、和适应性任务执行)提高40%。

]]>
http://www.hahakm.com/services/report/10935/feed/ 0
中国机器人巨头崛起: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全球客户超过3000家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6004/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6004/#respond Sat, 13 Jun 2020 01:28:44 +0000
中国机器人巨头崛起: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全球客户超过3000家插图


2020年是5G的规模部署年。高速率、低时延以及大容量连接的独有优势,让人们对这项新技术充满了期待。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产业,机器人生态也将会发生非常重大的改变。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机器人销售额接近608亿元,主要以工业机器人为主(66%)。

面对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国内涌现出一批具有实力的公司,新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在“2019年度中国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TOP50排行榜”上,高居首位。去年还首次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50大最聪明的公司”。
 

中国机器人巨头崛起: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全球客户超过3000家插图1


公开资料显示:新松在创立的20年间,已创造了百余项行业第一。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协作、移动、特种、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百类产品,累计出口到30余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3000余家企业提供产业升级服务。

企业能有今天的成绩和地位,离不开创始人曲道奎的精心经营。上世纪60年代,他出生于山东青州,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科学家。高考后离开家乡,到东北求学,虽然成绩名列前茅,但他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感兴趣。一天吃完午饭,他百无聊赖地走进学校阅览室。无意间翻开一本科技杂志,一篇关于机器人的报告给了曲道奎极大的震撼。

对于许多男孩子来说,机器人是心中的梦想。当时又恰逢《星球大战》热映,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科技的好奇和幻想。要学就学最前沿的,曲道奎于是下定决心,报考机器人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成功考入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师从蒋新松。巧合的是,这位老师就是他在阅览室看到那篇报告的作者。
 

中国机器人巨头崛起: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全球客户超过3000家插图2


90年代初,曲道奎被派往德国做访问学者。德国工业的先进实力让他认识到机器人的无限潜力价值。两年后回到国内,着手组建了研究开发工程部。当时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但市场一直被外国企业所垄断。于是他们决定要自己研制产品,结果很多客户一听,直言就算是白给也不敢用。

这样的回应着实让曲道奎憋着一股气。既然大订单做不了,那就争取小的,毕竟有扎实的技术支撑。没过多久,他们研发的移动机器人(AGV)就被汽车厂采用,同时还将技术出口到韩国。随着名声逐渐打响,为了更好的发展,在研究院的支持下,曲道奎与几位同事一起创立了新松。

凭借多年的积累,他们成功研发出点焊、弧焊、移动机器人等一系列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07年的时候,新松研发的移动机器人(AGV)被通用汽车公司采购。自此从此,其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装备便以迅猛之势相继出口到美国、法国、俄罗斯,结束了中国机器人只进口没出口的历史。

如今新松拥有研发人员超过4000人,占总人数的75%以上,在全球设立八大研发机构,集自主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核心产品及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于一体。目前,其AGV市场保有量已超过10000台。
 

中国机器人巨头崛起: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全球客户超过3000家插图3


当然,新松与日本发那科、川崎重工,瑞士ABB等巨头还有较大的差距。去年公司实现营收27.45亿元,同比下降11.29%;净利润为2.93亿元,同比下降34.81%。

]]>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6004/feed/ 0
Geek+与Conveyco 达成合作 中国机器人即将遍布北美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5965/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5965/#respond Fri, 05 Jun 2020 03:11:44 +0000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面爆发,世界物流行业都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物流机器人也因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据TechCrunch报道,全球AMR企业极智嘉(Geek+)与北美物料搬运系统集成商康维柯(Conveyco Technologies) 近日成功签署合作,双方将共同为北美地区的客户提供先进的物流机器人服务。
 

Geek+与Conveyco 达成合作 中国机器人即将遍布北美插图
 

  成立于2015年的极智嘉科技有限公司 (Geek+)是一家全球智慧物流变革的智能机器人企业,为众多国内外企业提供了全面的物流机器人产品线和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实现物流智能化转型升级。
 

  2019年,极智嘉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技术,成功入选《机器人商业评论》(Robotics Business Review)的RBR50榜单,成为上榜的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此外,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Interact Analysis报告显示,极智嘉的全球AMR市场份额位居世界前列,实力不容小觑。
 

  此次极智嘉与Conveyco的合作,能有效实现互利共赢。Conveyco将助力极智嘉Geek+拓展北美业务渠道,让极智嘉的AMR机器人能够顺利部署到Conveyco遍布北美的零售、电商、全渠道和物流客户仓库中。而极智嘉也将助力Conveyco提高物料搬运效率,降低各行业物流运营相关成本,为客户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柔性供应链。
 

Geek+与Conveyco 达成合作 中国机器人即将遍布北美插图1
 

  根据Crunchbase收集的公开数据显示:自2015年成立以来,极智嘉已成功完成五轮融资,融资总金额达3.9亿美元,其中包括2018年B轮1.5亿美元的巨额融资。
 

  相信未来,极智嘉Geek+与康维柯Conveyco定会携手并进,为国际物流行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5965/feed/ 0
中国机器人产业将占全球三分之一 http://www.hahakm.com/services/data/5213/ http://www.hahakm.com/services/data/5213/#respond Wed, 23 Oct 2019 03:24:24 +0000
 

导语:机器人制造过程中轻型化、柔性化、智能化趋势明显。

 

       随着人们对智能生活需求的提升,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各种相关预测也认为,中国在不久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预计在2030年产业规模将达到260亿美元,至少占到全球三分之一。
 

       在众多应用领域中,工业生产与制造的智能化升级被视为释放中国庞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抓手,这也为中国工业机器人蓬勃发展带来强有力支撑。据估计,到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规模将达到156亿美元,逼近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一半左右。据华为发布的《全球产业展望GIV2025(GlobalIndustryVision2025)》预测,到2025年,每万名制造业员工将与103个机器人共同工作。
 

中国机器人产业将占全球三分之一插图

 

中国机器人产业将占全球三分之一插图1


       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中国市场需求同样潜力巨大,对此GIV也预测称,到2025年智能个人终端助理将覆盖90%的人口。在特种机器人领域,过呗应用场景范围扩展,市场进入了蓄势待发的重要时期。
 

       不过,在快速发展背后,有些问题也同样需要注意。首先就是我国机器人技术演进较快,应用场景变化大,但国家标准定制周期较长,通过需要2-3年时间,因此会出现机器人标准制定进程明显滞后于市场发展情况。而标准体系不完善,就导致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集成、服务等很难形成有序和细化的产业链;从市场需求角度看,现有机器人产品尚不能满足用户智能化需求,人机交互、柔顺控制、功能仿生、智能感知等关键技术严重制约机器人发展。
 

中国机器人产业将占全球三分之一插图2


       此外,由于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导致中国机器人企业处于被动状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
 

中国机器人产业将占全球三分之一插图3


       从专利申请数据角度看,国内科研单位、高校和个人的专利数量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专利总量中分别占比33.6%、45%,但由于缺乏技术转化平台,面临严重的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大量学术资源、技术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同时也导致技术成果与生产应用、产业需求存在不匹配,经济价值无形流失。
 

中国机器人产业将占全球三分之一插图4


       不过,伴随机器人开始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场景,目前机器人制造过程中轻型化、柔性化、智能化趋势明显。在行业人士看来,未来机器人将越来越灵巧、安全,并且可以以更多形式提供服务,大大扩展机器人应用范畴。

]]>
http://www.hahakm.com/services/data/5213/feed/ 0
从日本强者爱普生身上,中国机器人企业能学到什么?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5051/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5051/#respond Thu, 26 Sep 2019 03:25:39 +0000
 

导语:爱普生展位上的这些细节,暴露了他们能做出数个世界第一的秘密。

 

 

         中国与日本机器人的机器人差距,走到爱普生在工博会的展台,会呈现得额外清晰。当询问产品时,你能很明显感觉到,爱普生的高精度、高稳定性已经被工程师们习以为常,只有讲到创新点时,他们才偶尔露出骄傲的微笑,耐心为你讲解,这是只有在一个强大品牌潜移默化下才能培养出来的自信。
 

         很多人对于爱普生这个品牌并不陌生,他们有诸多世界第一的荣誉,1969年,爱普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石英手表,将每日的误差降至0.2秒,而当时瑞士的机械手表每日的误差为20秒,这一创新彻底颠覆了机械表的市场,1968年9月爱普生推出了全球第一台小型电子打印机EP-101,1980年推出MP-80(9针)打印机,后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台适用于PC产品的主流针式打印机,历史的荣耀始终激励着员工前行,培养着爱普生的品牌自信,2011年,爱普生开发出墨仓式打印机革命性地降低了打印的成本。
 

从日本强者爱普生身上,中国机器人企业能学到什么?插图


         爱普生在机器人方面,也是全球知名工业机器人供应商,爱普生在印刷解决方案、力传感器都是世界一流水平。本次工博会,爱普生丰富的方案及产品展示,更是彰显了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强大实力。
 

         自用是信任的基础
 

         本届工博会,爱普生展示了其针对光伏能源产业推出的的太阳能串焊机解决方案,两台臂展650mm具备高速度、高精度的SCARA能轻松胜任该工作。该条产线已应用于多家知名太阳能厂商中使用,爱普生的合作伙伴介绍到,之所以会选择爱普生进行更深度合作,是因为可以看到爱普生机器人已经在包括光伏行业的多个产业中被成功应用。
 

从日本强者爱普生身上,中国机器人企业能学到什么?插图1


         爱普生多方面宽领域的工业需求,促使了其对于机器人不断的研发和生产,而自用对于研发和生产首先就是一种极大的挑战,爱普生的产品首先都需要自用一段时间才能投放给市场进行选择,这种自用的方式,也给了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非常强的产品信心,再凭借着爱普生良好的市场口碑以及信誉积累,非常多上下游生态链中的合作伙伴,都会选择使用爱普生机器人来进行产线改造。
 

         创新生态链缔造硬核产品
 

从日本强者爱普生身上,中国机器人企业能学到什么?插图2


         爱普生展台正中央,是由一台移动小车与工业手臂的组合而成的自主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该方案上层机构是爱普生的驱控一体6轴机器人VT6L,下层使用的则是第三方AGV,该产品是爱普生针对目前移动作业的大胆尝试。这个结合很好的改变了传统对于工业机器人固定底盘的印象,AGV赋予了工业机器人更多的灵活性,两者能够顺利结合,是因为爱普生的一个关键改造,这个改造解决了AGV+工业机器人在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问题。
 

         这个工业机器人和AGV的组合,同样基于较高精度的双激光SLAM定位,前后有两个黑色激光扫描器,同时配备了四个激光测距的传感器,自动避障自动停车保障人的安全,最关键的是,在两者生态整合系统开发后,开发了互锁的安全模式,能保证上层机器人在AGV运动中不会进行移动和作业,同时加上电机的抱闸系统,类似汽车刹车,在AGV确定位置后能够保持静止,解决了在AGV在搬运停稳过程中小幅抖动问题。AGV下方采取了相机的二次定位,能够进行误差补正,同时支持采取视觉模块进行二次矫正,可以把重复定位精度±10mm缩减到±1mm。
 

         VT6L的控制器内置一体化,负载6公斤,节省了控制器所需空间,增加了其他机构的可利用范围,可以携带托盘,同时类似气动阀都可以有足够空间储存,极大节省了工作空间,能够方便多场景的使用,同时该AGV采用定制电池,扩容后最大的运行时间能达到8小时,低于设定电量时能够类似扫地机器人自动充电。
 

         视觉和力控系统是关键
 

         在爱普生展厅诸多解决方案中,视觉和力控系统是保证爱普生精度、迅速和稳定性的核心,例如在螺丝锁附解决方案中,通过创新性的前端增设电机,能够增加良品率;在异物分拣系统中,通过高精度的上端视觉系统,提升前端分拣定位率;通过高精度视觉增加采集点位识别精度,结合爱普生SCARA本身产品的闭环反馈功能,进行高密度点胶;也有通过把压力传感器和拖动示教模块安装到工业机器人上,给足了参展观众以体验的轨迹复现能力。
 

从日本强者爱普生身上,中国机器人企业能学到什么?插图3

▲ 螺丝锁附设备的前端电机设计

 

从日本强者爱普生身上,中国机器人企业能学到什么?插图4

 

从日本强者爱普生身上,中国机器人企业能学到什么?插图5


         爱普生的展台,很好把握了他们每一个突出的产品特征,并表现在多方面的解决方案中,实在是观众的饕餮盛宴,当然,这其中离不开爱普生对于其产品功能的极致追求,只有对于每一个产品细节有了入微掌控,以及有了广阔的创新思维,才能在每一个解决方案中将产品运用自如。爱普生的展位,是其文化的极致体现,相信这样一个拥有精益求精的创新思路,多元、包容、开放的创新模式的企业,在愈发激烈的挑战中一定能走的更远,这些表象下的内涵也值得中国机器人企业借鉴。

]]>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5051/feed/ 0
2019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园分布格局分析:产业集群降成本提增速! http://www.hahakm.com/services/data/4908/ http://www.hahakm.com/services/data/4908/#respond Tue, 10 Sep 2019 03:38:02 +0000
 

导语:中国机器人产业园的规模愈发扩大​

 

 

        中商情报网讯:机器人产业园以机器人产业为核心,围绕机器人本体、机器人、控制系统、功能零部件生产等产业链环节而成的产业集聚区。目前,以产业园区和企业为依托共同形成的产业集聚已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出国内机器人产业园布局情况,以下为具体内容:

 

        机器人(Robot)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机器人是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和仿生学的产物,在工业、医学、农业、建筑业、军事等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均有重要用途。

 

2019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园分布格局分析:产业集群降成本提增速!插图

 

        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面对这样一个“大蛋糕”,各个地方政府纷纷“摩拳擦掌”,纷纷筹建和规划机器人产业园、产业基地等,意图在工业4.0的浪潮中,率先吃到肉。

 

        产业园区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通过行政或市场化等多种手段,划出一块区域,制定长期和短期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设和完善适于工业企业进驻和发展的各种环境,聚集大量企业或产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约化程度高、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明显、功能布局完整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区和实施工业化的有效载体,包括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特色工业小区、技术示范区等。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机器人产业园发展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显示,整体来看,我国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呈现出“全面开花,区域集中”的特点,全国各主要省(直辖市)大部分建有机器人产业园,而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则成为了机器人产业园的集聚之地。

 

2019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园分布格局分析:产业集群降成本提增速!插图1

 

        在机器人产业园分布中,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是我国最早从事于工业机器人生产的地区,培育出新松公司这样的机器人第一家上市公司,占据国产工业机器人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目前,东北共有4个机器人产业园。京津冀地区机器人产业具有技术优势,覆盖领域包括工业机器人及其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等产品和服务。

 

        分省市来看,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0月我国机器人产业园多达50多个。其中,广东省拥有机器人产业园数量最多达6个,其次为江苏省达5个,山东省随后数量达4个。此外,安徽、河北、上海、湖南、浙江、天津、黑龙江等地均有分布机器人产业园。

 

2019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园分布格局分析:产业集群降成本提增速!插图2

 

        政策扶持发展、需求不断扩大,国内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机器人换人”大潮下,中国已连续两年坐上世界机器人最大消费国的宝座。据预测,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86.8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57.3亿美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22亿美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7.5亿美元。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机器人产业园发展迎来风口。未来,机器人产业园发展前景如下:

 

        (1)资本市场投资降温
 

        因行业及宏观大环境影响,2018年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融资不易。相较于2017年,2018年工业机器人投融资规模有所减小,主要系大额的兼并购案例较少,资本市场逐渐趋于理性,倾向于寻找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在此背景下,机器人产业园投融资有所回落。但受政策扶持,利好机器人产业园金融补助措施频发,为机器人产业园的发展带来动力。

 

        (2)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已经率先从汽车、电子、视频包装等传统领域,逐渐向新能源、环保设备、高端装备、仓储物流等新兴领域加快转变;同时各地的机器人企业解决方案,也在从跟传统汽车及3C制造向新场景和新行业延伸,加速“机器换人”进程,2019年这一趋势将迎来放大。

 

        工业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机器人产业园迎来发展机遇,未来规模将持续扩大、数量上升。

 

        (3)产业结构不断变化
 

        随着工业4.0观念普及和人工智能领域快速发展,机器人正在渗透越来越多应用领域。目前,机器人市场中以工业机器人为主,随着智能+的进一步推广,特种机器人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家庭用机器人、医用机器人、警用机器人等的市场占比逐步升高。未来,机器人产业园在产业占比上也将有变化,服务型机器人比例将不断增高,但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以工业机器人为主。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园发展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
http://www.hahakm.com/services/data/4908/feed/ 0
关注 | 中国机器人独角兽达闼赴美上市:融资5亿美元,软银持股已超创始人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4293/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4293/#respond Mon, 15 Jul 2019 08:32:33 +0000
 

导语:同心智造网传媒推广–达闼科技    据IPO早知道消息,中国机器人独角兽公司达闼科技将于纽交所上市,代码为“CMDS”,正式IPO的规模为5亿美元,募资用于研发、销售渠道的开发和市场份额的扩大等,和此前预计的5-10亿美元并无出入。达闼总部设在北京,同时在深圳、成都、台湾、美国硅谷和日本东京设有分支机构。

 

        达闼科技成立于2015年初,是全球首家云端智能机器人运营商。终端设计上采用“一片双芯”、虚拟化双操作系统等技术,将安全环境与互联环境严格物理隔离;在网络设计上,其正在创建的是一个全球的高速安全应用网“天网”。
 

        达闼天网拥有互联网不可见的独立通道,通过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边界,以及在云端以虚拟私有云的方式提供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云端智能服务。
 

        它的创新意义在于,该种内联网云服务技术是实现下一代企业移动信息化的“云网端”关键架构,该项技术已经在金融、医疗、党政军、公检法司、大型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内得到认可验证,应用前景相当广阔。
 

关注 | 中国机器人独角兽达闼赴美上市:融资5亿美元,软银持股已超创始人插图
 

        财务数据方面:来自更新后招股书显示达闼科技2018年营收1.21亿美元,高于上年的1920万美元。同期营收成本方面为1.14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1910万美元;毛利润为640万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20万美元。运营亏损724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3940万美元。达闼科技2018年净亏损为1.57亿美元,上年净亏损为4770万美元。截至2019年3月31日,达闼科技持有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总额5010万美元。

 

        股东结构方面:招股书披露了软银愿景为最大股东,持股比例34.6%,甚至高于创始人的17.4%,可见软银投资其的决心和坚持。此外几大股东分别是IT Mobility Limited持股为7.6%;张哲持股为2.1%。Keytone Ventures II, L.P持股为5.2%;Anji Boye Investment Partnership(Limited Partnership)持股为9.5%。
 

关注 | 中国机器人独角兽达闼赴美上市:融资5亿美元,软银持股已超创始人插图1
 

        高管团队方面,除了CEO黄晓庆本人为贝尔实验室的科研界大牛(国家千人引进计划成员),联合创始人张哲(Robert)在创立达闼科技之前在三星、爱迪德、联合创新实验室、微软和苹果公司担任重要职位,现负责公司的全球业务和产品战略运营以及战略合作关系。团队更汇聚了美国和中国两地包括Google、三星、华为、思科、中国移动、IBM、索尼、小米等公司技术专家(详情见下表)。
 

关注 | 中国机器人独角兽达闼赴美上市:融资5亿美元,软银持股已超创始人插图2
 

        目前,达闼旗下拥有Cloud Pepper服务型机器人、安保机器人、云端AI拉曼物质检测终端、安保巡逻机器人、全球操控抓取型机器人、机器人控制器DATA等智能产品。可见它的商业模式主要来自于旗下多款云端智能产品的落地。从2015年成立至今,达闼科技在云端智能方面的相关专利400余项,在云端智能关键安全技术、区块链等方面的专利拥有量,排名全球第九位。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再集团、富士康等国内外知名机构都是达闼科技的客户。
 

        科学家带领的创业团队到独角兽公司
 

        从贝尔实验室走出的从来不是什么普通人物,自成立以来,共获专利26000多项(平均每天一项),其中重大科研成果50多项,造就了7人诺贝尔奖,而达闼科技创始人兼CEO黄晓庆正是1989年从这里出走,先后担任美国UT斯达康公司CTO、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还获得过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颁发的首个华人企业家主席奖,国家“千人计划”首批特聘专家。
 

        面对媒体,从研发出身的黄晓庆如此评价当年的创业初心,“我会有意克制自己不要去憋大招,不要想做下一个伟大的产品,能不能把现在的东西卖出去更重要。”黄晓庆认为从科学家的出身做一个企业家,在心态上的调整非常重要,“科学家创业手握技术,会认为自己成功的概率更高,普通创业者认为成功的把握没有那么大,反而会更理性。”在实际创业打拼的公司管理中,他也是这么做的。

 

        在一个CEO兼职CTO公司团队里,达闼科技的技术团队相当硬核——成员来自Google、三星、华为、思科、中国移动、IBM、索尼、小米等。在三年多获得了“400多项云端智能方面的相关专利”。
 

        研发队伍人均提交专利申请超过5件,远高于中国科技型企业的平均水平。同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几乎与其提交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持平,发明专利申请占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的95%以上。
 

        黄晓庆在通过独树一帜的制度激励,希望员工把完成职务发明的行为转换成企业收益分配关系,公司会将转让收入或赔偿额度的10%奖励给专利发明人和负责转让或维权工作的职工;如果相关专利被写入国际、国家标准,成为标准必要专利,达闼也将按1万美金/件进行奖励。
 

        亿元的A轮以及软银加持,都看中了它些什么
 

关注 | 中国机器人独角兽达闼赴美上市:融资5亿美元,软银持股已超创始人插图3
 

        仅仅创立两年后,2017年达闼宣布了A轮融资的消息,获得1亿美元投资的融资由软银集团、富士康集团、深圳乐创基金、博将资本、启明星辰、清华大学河北研究院、中关村发展集团、深创投、融诚科技、华登国际以及凯旋资本共同完成,成为当时云端智能圈里最大的一笔投资。
 

        在3年多的时间内,从天使轮的1000万美金领投,到A轮、B轮,软银都全力投资。这还要说回老板黄晓庆的科学家“魅力”,他和软银CEO孙正义此前的多次合作,为达闼的融资打下了基石。早在美国UT斯达康公司以及Wacos技术公司成立的过程中,孙正义都向黄晓庆抛出过“橄榄枝”达成重要战略投资,黄的职业生涯持续得到软银集团的强有力支持,可以说是他的贵人也不为过。
 

        夯实B端的机械云服务产业
 

关注 | 中国机器人独角兽达闼赴美上市:融资5亿美元,软银持股已超创始人插图4
 

        在2017年MWC出场的Cloud Pepper是在保留Pepper机器人成熟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再次升级,赋予云端智能大脑的进化型机器人,目前仍是以B 端市场为主,锁定金融、零售、健康、教育四大商业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他们可以“通过头部的4麦克风阵列准确对场景内声源进行定位和识别,轻松处理各种中英文指令;通过HARI平台,智能AI数据库可实现订票查询、天气查询、交通指引等功能,精准提供服务;同时识别多张人脸,智能分辨几百类物体。面对各种新零售和企业定制服务场景驾轻就熟。
 

关注 | 中国机器人独角兽达闼赴美上市:融资5亿美元,软银持股已超创始人插图5
 

        在前文提到的天网之上,黄晓庆团队还有一款云端智能机器人的基础设施——DATA机器人控制器,这款手机形态的装置肩负了未来机器人控制的功能,可以安装不同的模块。当DATA上装上超声波传感器,就可以变成一个便携的超声波。还有比如测试心律、血氧的传感器模块,PM2.5采集模块等等。该款设备作为达闼科技商业化的第一步不仅为客户提供想象力的空间,还将助推服务机器人1G时代来临。

 

        “随着手机到了工业互联网时代,工业、企业、政府开始利用手机做生产力工具。DATA会成为工业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大公司提供移动内联网。”黄晓庆曾在一篇专访中如此憧憬其公司的未来愿景。

 

        对于市场前景,该公司在招股书中提到预计未来10年,人工智能将会是一个2000亿美元的市场,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约1190亿人民币,空间非常巨大。

 

        我们同样相信,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智能机器人产业将在人工智能的大潮中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达闼科技首席财务官Richard Tang在近日接受采访时说,CloudMinds在2017年的最近一次融资中估值4.4亿美元,公司目标是今年将50万台机器人出售给银行、商场及医院等中国客户,最新的融资(软银旗下愿景基金参与其中)将为上海一条2000万美元的生产线的扩建提供资金,该生产线将于6月或7月投产。
 

        值得关注的是达闼还宣布了公司下半年要向美国市场进行机器人的小规模销售,随后在2020年进入日本市场。此番试水或意味着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国内已经有公司可以在海外iRobot、Pepper这样的老牌大公司们一竞高下。我们不免去担忧起它会给全球移动终端和IOT产业带来革命性突破,是否将复现人们对于昔日电影黑客帝国里那种被机器人世界支配的想象。

]]>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4293/feed/ 0
关注 | 2019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机遇及挑战并存 http://www.hahakm.com/services/data/4190/ http://www.hahakm.com/services/data/4190/#respond Tue, 09 Jul 2019 02:11:57 +0000 导语: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思路日渐清晰 、应用范围日渐广泛。
 

        我国机器人产业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同时,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多个地方政府也结合当地产业积极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使得当地机器人产业发展思路日渐清晰。
 

        近日,在108周年校庆之际,清华大学打造的全球首支中国风机器人乐队“墨甲”对外亮相,排鼓“开阳”、竹笛“玉衡”和箜篌“瑶光”三位机器人,衣袂飘飘,在清华园演奏舞台音乐剧《墨甲幻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日前称,70多岁的老人患上了壶腹部肿瘤,需要进行腹部最复杂的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老人及家属选择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术中出血仅50毫升,术后恢复顺利,第三天即开始进食流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的技能不断提升,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受到高度关注。除了在医疗、音乐等新兴领域大展身手外,在传统工业领域,机器人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数据显示,到2018年年底,饱受招工难之痛的东莞市已经投入使用工业机器人8000台。越来越多的企业盼望使用自动化设备,众多企业正在构建自动化生产线,甚至是全自动的无人生产线。

  

        “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代表行业,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还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机器人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近日举行的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副司长罗俊杰表示。
 

关注 | 2019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机遇及挑战并存插图

 

        我国机器人行业发展迎机遇成效显著
 

        当前,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产业跨界融合日益明显,制造模式和企业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各国都把制造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如,近期美国发布《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德国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日本提出2018——2019年度《综合创新战略》。

  

        “这些举措的共同点都是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全社会的综合生产率,与我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罗俊杰表示,机器人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代表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罗俊杰介绍说,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综合施策,以创新为引领,以需求为带动,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机器人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产业链构建、应用领域拓展、区域集聚发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例如,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智能机器人企业和机构170多家,企业数量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0%,产业比重约占全国5%以上,园区机器人产业链条完整,涵盖了包括FESTO、安川、哈工大特种机器人在内的整机企业83家,SMC、智同在内的零部件生产企业46家,自动化解决方案及施耐德在内的配套企业和院所39家。
 

         “北京经开区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特种机器人研发生产、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机器人认证检测等方面建立了先发优势,在电子、汽车、医药等智能制造领域发挥了应用示范和重要的支撑作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绳立成表示。

 

         我国机器人行业发展挑战仍存需着力应对
 

         整体上,我国机器人产业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机协作机器人、云智能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新品不断涌现,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手术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的产品类型日益丰富,运用领域快速拓展。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机器人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23.8亿美元,截止至2018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87.4亿美元,同比增长25.9%。同时,中国机器人占全球机器人比重上升,2017年占比26.97%,2018年可达29.31%,2013-2018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年均增速接近30%。

工业机器人在我国机器人市场上一直占有主导地位,2018年占比71.28%,较2017年(73.78%)略有下滑。服务机器人占比则持续上升,2018年达到约21.05%。特种机器人市场占比一直相对稳定,保持在8%左右。截止至2018年底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了147682套,同比增长4.6%。我国已经连续6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应用市场。
 

         2013-2018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统计情况

关注 | 2019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机遇及挑战并存插图1
 

2018年中国三大机器人种类市场份额统计情况

关注 | 2019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机遇及挑战并存插图2

 

         虽然如此,但罗俊杰坦言,我国机器人产业仍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如,核心技术尚待突破、应用领域有待拓展、法律法规体系亟待完善等。

 

         四大策略促进中国机器人行业高质量发展
 

         1、要提升创新能力

         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用协同,充分利用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紧紧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着力改善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整机的保持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努力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促进机器人高端化的应用。

   

          2、规范行业发展

          进一步实施好行业规范管理,推动企业提升技术水平。继续完善机器人检测认证平台,制定行业急需的技术标准,引导产品品质提升,增强用户使用机器人的信心。

    

         3、完善标准法规

         随着机器人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人安全、伦理道德等问题逐步显现,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未雨绸缪,抓紧研究制定完善机器人安全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为机器人创新应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加强开放合作

         中国制造业应开放创新,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坚持走开放、合作、共赢的道路,落实好各项开放合作政策,为各类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环境。“我们要与世界各国同行携手应对挑战,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罗俊杰表示。
 

关注 | 2019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机遇及挑战并存插图3
 

         机器人产业发展思路日渐清晰
 

         为了推进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各个地方也都做了积极努力。
 

         如上海印发《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重点支持人机共融特性的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抢占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制高点,以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养老陪护、安防救援等特定应用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升级,以机器视觉、自主决策为突破方向,积极开发焊接、装配、喷涂、搬运、检测等智能工业机器人,实现高柔性、高洁净度、高危险等特定生产场景的快速响应,全面提升工业机器人传感、控制、协作和决策性能。到2020年,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200亿元。
 

         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孔磊介绍,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柏惠维康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等都是2018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明星展品,吸引了用户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8年大会结束后,北京市全面整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等创新资源,成立了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了前沿技术、产品设计、检测评估、临床研究等六大中心,打造了手术机器人技术开发、产品研制、临床试验协同创新平台,全面巩固和提升北京市手术机器人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在联合清华大学、天坛医院、宣武医院等十余家医院合作研发的基础上,北京市华科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在去年年底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准产,成为了北京市第三家,同时也是全国第三家,获得生产许可的手术机器人。
 

         经过几年发展,北京机器人产业进一步汇聚发展要素,产业创新发展的生态初具雏形,细分领域初步显现,机器人发展思路也逐步清晰。下一步,北京市将主要聚焦医疗健康机器人、各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为代表的4+1发展方向,重点支持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校企成果转化,用户需求为牵引的产学研用协同等创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机器人产业配套体系和强化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激活工业、民生、公共安全三大应用服务市场,全面培育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
http://www.hahakm.com/services/data/4190/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