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 – 同心智造网 http://www.hahakm.com Tue, 18 Jan 2022 01:42:4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6.5.5 http://www.hahakm.com/wp-content/uploads/2021/10/2021101807452380-150x150.jpg 手术机器人 – 同心智造网 http://www.hahakm.com 32 32 手术机器人企业元化智能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27854/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27854/#respond Tue, 18 Jan 2022 01:42:40 +0000 http://www.hahakm.com/?p=27854

1月18日,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化智能”)于近日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此轮融资由基石资本领投,原股东深创投和红杉中国联合领投持,国科嘉和、万汇资本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联合投资。

手术机器人企业元化智能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插图

此轮融资将助力元化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全面商业化布局,加速消化道产品和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的临床进度,并推动元化智能自研协作机械臂的终期测试和商业应用。

官网显示,元化智能是一家专注于跨科室的专科手术机器人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元化智能目前的核心产品是一款全骨科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骨圣元化全骨科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

元化智能于2018年12月21日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孟李艾俐,注册资本为1863.25万元。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智能机器人、机器人手臂、胶囊胃肠镜软硬件、软件产品的研发、技术咨询等。联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为公司大股东,持股46.38%。公司对外投资企业共2家,为骨圣元化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和妙微视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27854/feed/ 0
碧利医疗完成亿元新一轮融资,革新传统精密医疗器械耗材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17192/ Thu, 05 Aug 2021 19:59:10 +0000 近日,国内一流的显微手术器械制造商碧利医疗近日宣布完成亿元B轮融资,由创新工场领投,久有基金、苏高新创投跟投,现有股东旦恩资本持续加投,歌路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用于研发注册、生产线建设、市场推广与运营支持。

苏州碧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碧利医疗”)成立于2017年,是国内首家以显微外科手术器械为主营产品的研发制造型企业,产品线覆盖眼前节手术(白内障、青光眼、飞秒、准分子、ICL等)、眼后节手术(即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全系列眼科专用手术器械、耳科全系列显微手术(侧颅底、中耳炎、人工听骨植入、人工耳蜗植入)套包。

核心创始团队曾是全球显微手术器械领导品牌在国内唯一的OEM合作伙伴,具备为世界知名品牌多年OEM的资深经验,并拥有国际市场拓展和ODM服务能力。现阶段,公司旗下的“贝尔一锋”眼科系列已发展成为国内眼科显微手术器械第一高端品牌,得到前沿眼科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碧利医疗核心团队成员均具有国际知名企业任职经验与丰富的管理经验。瑞士研发中心负责人曾在知名眼科械企担任研发总监、总经理等职位,其带领的研发团队曾帮助企业成为全球行业领导品牌。销售合伙人兼具研发与销售背景,曾任职于卡尔王、爱尔康等国际知名公司,拥有20年以上眼科产品销售管理经验,积累了丰富的行业和客户资源。质量合伙人是中国第一代六西格玛黑带大师,具有22年世界500强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经验,曾以高级顾问身份为多家企业提供上市前诊断与管理指导,对质量管理体系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公司创始人李菊敏拥有10年航空工业工程管理与制造流程建设经验,并将航空领域的6西格玛精益管理体系带到碧利医疗,塑造了“专注务实、持续改进、精益管理”的创业理念,树立了持续追求产品质量一致性的目标,立志领导团队将公司打造成一个具备世界级竞争力的制造企业。

瞄准显微手术,助力行业标准化发展

资料显示,传统的开放式外科手术给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风险较高。而随着机械、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外科手术正逐步向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的微创方向发展,显微外科手术即是一种创伤最小的微创手术形式,使手术切口缩小到毫米级。

显微外科手术是借助于手术显微镜将切口放大至毫米级,使用特殊的显微手术器械及缝合材料进行精细操作的外科手术,具有在高清高倍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创口微小、视野局限的特点。李菊敏表示:“未来,显微外科与高新技术的紧密结合必将改写整个手术领域,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

目前,显微外科已广泛应用于眼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骨科、心血管科、神经外科等科室,针对这些科室的器械销售额均在全球医疗器械销售额排名中位列前15位,市场容量十分可观。

以眼科市场为例,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19年中国眼科市场总体规模达1700亿,其中眼科器械市场占16%,为267亿。眼科器械市场中,手术医疗器械(不含角膜塑形镜和人工晶体)市场规模占61%,为160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18%以上。同时,手术器械正在向一次性使用的方向发展,预计未来5-10年显微及精密外科手术器械的国内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五百亿元,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现阶段,国内显微器械市场被进口品牌垄断,但国内医生手型小、处理疑难杂症多,外企主导设计的手术器械并不符合中国医生的操作习惯,也很少向国内医生提供定制服务和联合设计开发的机会。另一方面,显微器械对于维护保养服务的要求高,跨国公司难以提供全面的售后服务。因此,显微手术器械市场痛点明显,存在着巨大的国产替代进口的机会。

依托精密制造与工匠技术,打造高壁垒护城河

显微外科手术由于操作精细,对手术器械的质量、精度、操作便捷度要求极高,因此对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设备加工精度、工艺稳定性、技术工人的经验水平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长期以来,显微外科手术器械的设计与制造技术被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市场尽是进口品牌的天下。

针对此困局,碧利医疗在与国际一线厂商开展OEM合作的基础上,积累起了世界级的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并逐渐向自主开发设计转型。目前公司已经与北京协和医院、同仁医院、北医三院、邵逸夫医院、苏州协同创新机器人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开展合作,联合开发了多款具有发明创新性质的显微手术器械,并取得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碧利医疗已通过SGS13485认证,全系列眼耳科手术器械已取得美国FDA和CE认证,具备出口资质。

碧利医疗完成亿元新一轮融资,革新传统精密医疗器械耗材插图

在生产能力方面,碧利医疗建立了2000平方米、通过GMP认证的10万级净化车间,并拥有5轴车削中心、CNC加工中心等先进的进口数控设备。公司投入大额资金自主研发微米级一次性显微器械自动化生产线,不断升级现有生产工艺、提高产能和效率。

手术机器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设备+手术耗材”已是确定的商业模式。碧利基于自身的先进技术和制造优势,传承欧美工艺和质量标准,不断提升产品的延展性,积极布局机器人手术耗材领域,已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备手术机器人耗材配套能力、并与领先的手术机器人公司实现深度合作的公司。

创新工场合伙人杨小龙表示:“高精密手术器械由于种类多、加工难、单品用量小,从技术和经济性角度难以规模化生产,造就了历史上大量依赖技工的‘作坊’型供应商,也同时制约了微创手术市场的发展。碧利医疗通过多年积累,将医疗器械、航空精密制造、自动化和数字化工程管理等领域的知识结合,使多品规、小批量、高精度器械的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根本性地改变了行业格局,是跨学科技术创新在医疗产业应用的代表。同时,随着人民医疗需求和消费力的提升、手术机器人等辅助设备的普及,以眼科、神经外科为代表的显微手术市场已经进入爆发期。创新工场认为,李菊敏女士为核心的团队以产业发展为己任、守正出奇,有能力将碧利打造为全球显微手术器械领域的领军企业,并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旦恩资本合伙人新纪夫表示:“显微手术器械随着各种微创手术、超微创手术和机器人手术的推广,需求飞快地增长。和很多‘卡脖子’领域一样,显微手术器械看似简单,但是进口产品常年占据这个市场。因为这个领域和很多外资垄断的精密制造领域一样,在设计、工艺和材料方面有非常多的know-how,没有复合的团队背景和长时间的积累是非常难突破的。旦恩在智能制造与新材料领域投了不少企业也具有这个特征,所以非常理解要把显微手术器械做好是极其不容易的。要把这个事干成,需要一个既具有匠人精神、也具有先进的设计与制造能力、更要能深刻理解临床需求的团队。当时与碧利团队简单交流了两次,就被李总对产品的执着、对解决临床问题的热情和她对成就一个百年老店的追求打动了。旦恩作为一个长青资本,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没有给碧利设置退出期,我们坚信碧利这样的团队是时间的朋友,只要持续坚持产品至上、质量至上的价值观,就一定能在显微手术器械这个大赛道上筑起越来越高的护城河,用自己的产品服务更多的患者,持续创造价值。”

盛鼎投资创始人舒骁表示:“作为碧利最早的机构投资人之一,一转眼我们已经陪伴公司走过了3个年头,也目睹了公司在多个维度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聚焦眼科显微手术器械发展成为横跨多科室、多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平台;以‘手工匠人’为主的传统生产体系为基础完成了与‘工业自动化’的有机融合,率先实现了显微尺度医疗器械领域的‘中国智造’;同时也完成了从资本市场默默无闻到知名机构认可加持的蜕变。而这背后不变的,是公司创始团队持续学习和进化的决心和努力,是对客户需求细致入微的把握,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和对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公司发展战略的坚定信念。碧利已经走上了快车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将在中国乃至全球显微手术器械领域,赢得她应有的尊重和行业地位。能够伴随如此优秀的企业成长也是我们的荣幸。”

]]>
手术机器人究竟有何价值?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16895/ Tue, 27 Jul 2021 17:59:15 +0000 文|智能相对论

作者|Alex Chiang

你敢让机器人帮你做手术吗?

能够辅助医生进行手术的机器人已经落地,目前在骨科、神经外科、腹腔等科室得以运用,手术机器人正在成为机器人行业一个极具应用前景的细分领域。

春江水暖,资本先知。

6月25日,外骨骼机器人公司「迈宝智能」宣布获得千万元级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58产业基金。

6月28日,英国手术机器人创业公司CMR Surgical宣布获得6亿美元D轮融资,创下全球医疗技术领域最大的一轮私人融资,其中领投方为软银愿景基金,融资后CMR Surgical估值达到30亿美元。

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1年6月,全球医疗器械领域共发生74起融资事件(不包括IPO、定向增发等),披露融资总额超过24.63亿美元(约159.3亿人民币)。

在狂热的资本动向背后,手术机器人目前在实际使用层面又处于什么状况呢?

手术机器人为何成“香饽饽”?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渗透,机器人行业受到极大鼓舞。家庭中的扫地机器人,酒店、商场中的清洁机器人,餐厅的送菜机器人,应用于不同场景的机器人不断涌现。而在历来以“高、精、尖”著称的医疗领域,不论是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还是类型和数量,都呈现出增长态势。

根据应用场景和使用方式的不同,可将医疗机器人大致分为四大类,即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最具发展前景的是手术机器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到2021年将会达到207亿美元,其中2021年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为64.4亿美元,占比超三成,数据可见,手术机器人在市场规模上拔得头筹。

从技术实现难度来看,手术机器人在上述四类医疗机器人中无疑是最高的,而按照常见的思维定式,事物的发展是从“外围”向“中心”突破,为什么医疗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会与常理相悖呢?

首先,时间叠加的“复利效应”。1983年加拿大研发出全球首款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Arthrobot,而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控制、视觉定位和远程交互功能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诞生于2001年。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手术机器人几经迭代,在技术的复杂程度和手术应用场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手术机器人究竟有何价值?插图

(图源:百度图库)

当前代表手术机器人最高水准的是达芬奇,它由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在1999年研制成功,目前已推出四代产品,也是获得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用于腹腔镜微创手术的自动控制机械系统。达芬奇系统最大特点是能够使用微创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目前被应用在肾脏、心胸外科、泌尿系统等手术过程中。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带来的便利在于减小手术操作难度,患者也能够减少疼痛以及缩短住院时间。

而反观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等类别,在出现时间和发展长度上是比不上手术机器人的。这些医疗机器人不能说不重要,但是对于解决医疗核心问题——最大程度降低因不可控人为因素而导致的治愈率降低/伤亡率增加,所起到作用是不大的。也可以这样理解,患者去医院的治疗过程中,通过手术解决病根是最主要的目的,术后的疗愈是解决主要问题后才需考虑的环节。

其次,除了较长时间的发展所带来的技术叠加优势外,手术机器人由于较高的技术壁垒所带来的潜在商业价值也是促使诸多企业布局手术机器人的原因。还是以研发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Intuitive Surgical公司为例,2020年该公司营收为43.58亿美元,创造的净利润为10.6亿美元,上市21年股价累计涨幅达115倍。据悉最近几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国内的售价约为150万美元/台。

但在上述数据后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生产手术机器人的企业仍尚未步入稳定的盈利阶段。主研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天智航2020年归母净亏损超5400万元,近期分拆赴港上市的微创医疗2020年录得亏损净额为2.09亿元。

对比国内仍在亏损的手术机器人生厂商,实际上Intuitive Surgical能够实现盈利的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其高度的市场垄断,而由于手术机器人技术标准和研发门槛甚高,一旦占领某一细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所带来的的经济回报也将十分诱人,但打破现有垄断力量的孕育却并非易事。

手术机器人真的“下沉”了吗?

近四十年发展历程中的技术迭代,以及可预见的巨大增量市场,带来的结果就是数量不断增长的行业玩家。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27日,我国在业/存续“医疗机器人”相关企业3.75万家。从年新增注册趋势来看,2019年新增4946家,2020年新增1.27万家,2021年至今新增6391家。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以8269家、4447家、3199家位列前三。

行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再加之不断涌现的投融资活动,手术机器人在资本端是真的“火”了。而衡量一个产业/行业的标准除了资本端,还要看其在真实市场需求层面的表现,究竟有多少医生在进行手术时能够使用到手术机器人?普通患者又能否享受到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好处呢?

实际上,整个医疗机器人行业都存在“装机率”与“开机率”的问题。简单说来,就是配备手术机器人的医院比例较低,即便配置了手术机器人在手术过程中的使用比例也较低。

医院配置手术机器人首先需要一定的支付能力,而目前动辄售价上千万元的手术机器人,因价格昂贵很难实现规模化运用。据「智能相对论」了解,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会在一个领域培育出不同的价格梯度产品,目前市场上主流手术机器人的售价从500万~1500万元不等。

除去整套设备的购置成本,手术机器人的使用成本也不菲。为了构筑竞争壁垒,手术机器人与其使用过程中的耗材绝大部分情况下须品牌、型号一致,如吻合器、内窥镜,机械臂等辅助设备需与手术机器人机械主体型号一致。这些耗材的销售是手术机器人生产企业的另一收入来源,以Intuitive Surgical为例,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其手术耗材收入为24.55亿美元,为手术机器人整机销售收入的2.08倍,为公司贡献的收入占比过半。

整机售价和使用成本的叠加后的高支出,使得部分医院对于手术机器人“望而却步”。购置手术机器人的多为三甲医院,而由于手术机器人在解决医生手术能力固有痛点上能够产生良好效益,因而对于低线城市和年资较低的医生是较为适合的,而由于支付能力的差异,也将加剧医疗资源分布的“马太效应”。

手术机器人的高成本也被分摊至患者。天智航能够开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椎)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天玑,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手术开机费约为两万元,且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手术机器人的“下沉”产生不利影响。

可喜的是,事情已经有了转机。今年6月,上海市日前已将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进行前列腺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子宫全切术和直肠癌根治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今后上海市还将根据患者临床需求、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等因素,逐步扩大可报销的手术范围。

虽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的手术种类较少,且除上海市外全国其他地区仍尚未有所行动,但至少带来了一束曙光。

国产手术机器人如何“突出重围”?

“过去四年,中国的医疗机器人市场差不多增长了10倍,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速,中国的医疗机器人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道彤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孙琦曾在公开场合表述道。

实际上,中国虽然是全球医疗机器人第二大市场,但现阶段流行的手术机器人还是以国外厂商占据主导地位,而国外手术机器人制造商为求利润加深了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程度,如直观复星、史赛克、美敦力等企业纷纷加大了在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赛道的布局力度,挤压日渐崛起的国产厂商的生存空间。

挤压市场的一个明显表现就是,国产手术机器人生产商现阶段能够实现盈利的屈指可数。而国内生产厂为了向更多的医院渗透,往往只能采取压价销售的方式,而由于手术机器人的销量可能几年时间内仅有数十台至数百台,再加之高昂的研发成本投入,实现转亏为盈不可不谓充满挑战。

而从手术机器人行业特性来看,柏惠维康创始人兼CEO刘达曾在一次采访中向「第一财经」表示:“手术机器人领域不存在弯道超车,而是‘直道超车’,也不存在所谓的‘黑马’,因为每一款产品的面世都需要经历10年以上的研发周期” 。这也是包含手术机器人在内技术、资金聚集性机器人行业共同的特征,这一特征也决定了国内厂商从国外同行们口中“虎口夺食”的高难度系数。

这种高难度不仅体现在由于研发周期长而导致的行业更迭速度缓慢,还在于围绕手术机器人配套服务搭建的完善程度。除去上文提及的使用手术机器人大部分地区无法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医患对机器人辅助手术认知也尚待提升,此外不同科室手术机器人的产品标准以及法规政策的制定也成为阻碍国内手术机器人发展的瓶颈。

国内手术机器人的研制起步并不算晚,但此前一直并未进入产业化,而随着越来越多资本力量的押注,商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突破和赶超并非易事,能依靠的恐怕也只有时间了。

参考文章:

「1」《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什么会是下一个爆点频出的赛道》,MedTrend趋势;

「2」《医疗机器人应用扩围,距产业爆发还有多远》,第一财经;

「3」《细看全球外科医疗手术机器人30年进化史》,电子工程世界;

「4」《20年股价涨幅115倍,收益率超谷歌|揭秘手术机器人达芬奇造富密码》,氨基财经;

「5」《春天来了?手术机器人费用正式纳入医保》,器械之家。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
手术机器人的想象空间有多大?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16661/ Wed, 21 Jul 2021 03:59:10 +0000        近日,多例通过手术
机器人完成高难度手术的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7月19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使用机器人做手术又有了新的突破,该院胃肠外科蔡建春教授团队运用最新一代达芬奇机器人,完成一例经肛门取标本外翻拖出式低位直肠癌根治术,这种运用机器人将“保肛手术”和“无切口手术”相结合的手术,在全省还是第一例。

再早些,7月16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林永红教授团队通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仅用了32分钟便完成了子宫全切+双输卵管切除术+盆腔分粘手术,这在全国也是首例,意味着手术机器人又一次在微创手术领域的突破。

像这样由机器人辅助进行的手术还有很多,并不断在各种疾病上获得突破,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国内安装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32台,完成手术4万多例,估计今年可完成10万例手术。

用机器人完成手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并且完全可以预见会越来越普遍,事实上,手术机器人的技术会超过医生,已然成了一个共识,此前李开复曾笃定说道,20年后机器人的技术水平一定会超过医生。

手术机器人的想象空间有多大?插图

手术机器人的作用不言而喻,其拥有的导航技术和机械臂,相当于多了“一只眼”和“一双手”,可以进行超越人手极限的精细操作,对医生来说,可以提高手术是精确性和稳定性,降低疲惫感;对患者来说,手术机器人可以减小手术创口、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等。

近年来,不管是中国还是全球的手术机器人市场都在高速增长,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30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8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2.6%,预计将以26.2%的年复合增速增长至2026年的336亿美元。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得益于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手术机器人增长速度会更加快速,预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4.3%,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4亿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38亿美元。

虽然市场在高速增长,但目前我国的手术机器人渗透率非常低,直觉外科公司公告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每2000万人口所拥有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数量仅为1台,而美国、日本分别为147台、34台,不过也由此可见,中国手术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十分巨大。

目前,国内的手术机器人市场还处于被国外垄断的境况下,根据2018年—2020年政府公开的医院招投标情况来看,手术机器人各品牌招标数量,直觉外科公司的达芬奇机器人占据56%,其余数量由其他外资企业和国内少部分企业构成。

不过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链的成熟,国内也有许多手术机器人企业崛起,此前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立宁曾说道,近期以医用机器人为名字的公司就有100多家,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且现在资本也很关注医用机器人产业,同时国内的医用机器人公司,比如微创、康多等公司的发展也很迅速。

整体来看,我国手术机器人仍处于初期的导入阶段,离规模化、产业化还有很远,无论是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还是医护人员的操作能力,都还处于培育阶段,当然,虽然前进的道路曲折,但未来的前景是光明的。

]]>
手术机器人公司微创医疗递表港交所主板!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15333/ Fri, 11 Jun 2021 07:59:10 +0000 智通财经APP获悉,据港交所6月10日披露,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摩根大通及中金公司为联席保荐人。

手术机器人公司微创医疗递表港交所主板!插图

该公司是全球第一梯队的手术机器人公司。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每年进行的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数量由2015年的11,445例增加至2020年的47,379例,扩张3.1倍,并预期自2020年进一步增加至2026年的681,098例,扩张13.4倍,2020年及2026年的渗透率分别约为0.5%及3.0%。

根据同一份资料,该公司是全球行业中唯一一家拥有覆盖五大主要和快速增长的手术专科(即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及经皮穿刺手术)产品组合的公司。公司旗舰产品,即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及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均已被纳入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图迈及鸿鹄处于或接近注册批准阶段,而蜻蜓眼已于最近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财务方面,公司于往绩记录期间的各个期间均产生经营亏损。截至2019年及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以及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三个月,分别录得亏损净额人民币(下同)6980万元、2.093亿元及1.148亿元,主要是由于公司的研发成本及行政开支所致。

于2019年、2020年及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三个月,公司研发成本分别为6190万元、1.354亿元及9010万元。公司预期,研发成本将随着未来在研产品的研发活动增加而增加。

此外,公司净资产由2019年12月31日的2641万元大幅上升至2020年12月31日的14.415亿元,主要由于公司在2020年获得约15亿元的注资。

]]>
至2020年,达芬奇机器人在同济医院已累计服务3000位病人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11988/ Mon, 22 Feb 2021 09:59:10 +0000 2015年,湖北省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落户同济医院,服务至今已有6个年头,自服役至今,达芬奇机器人因其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在同济医院的肝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耳鼻喉科、妇产科、小儿外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等科室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据了解,亚洲首例机器人输精管吻合术、机器人肝切除术中超声使用“四步法”、 华中地区首例机器人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等多个高难度手术都在同济医院的达芬奇机器人的支持下实现。至2020年,达芬奇机器人在同济大学已累积为3000位患者进行了高难度手术。

至2020年,达芬奇机器人在同济医院已累计服务3000位病人插图

图片来源:同心智造网同心智造网

据了解,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是一种高级机器人平台,以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机器人外科手术技术为基础,其设计的理念是通过使用微创的方法,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达芬奇机器人由三部分组成: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

达芬奇机器人是目前全球公认水平最高的手术机器人,售价昂贵,单台报价高达350万美元,其于2007 年首次引进中国解放军总医院,从此拉开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在华历程。

由于价格和技术原因,达芬奇机器人在国内的普及度远美元欧美高,但单台机器人的手术率,国内在役机器人应该是全球最高的。

至2020年,除了同济医院外,位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达芬奇机器人累计手术也超过了2500例,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张大宏个人累计完成1000例!

其他医院的达芬奇机器人也是喜讯频传,2月5日,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惠恩楼中心手术室达芬奇机器人第1000台手术顺利完成,这是该机器人仅用19个月就创造的记录。

正因为国内对手术机器人的庞大需求,而同时又限于国际领先企业的技术垄断,引发了上海微创、哈工智能旗下磅客策等本土医疗机器人企业的持续研发,目前已取得了不小的进展,部分产品已进入临床阶段。

]]>
专注于骨科手术,「富华医疗」研发仿生骨科耗材+多臂手术机器人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11336/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11336/#respond Mon, 01 Feb 2021 01:50:48 +0000 天津富华医疗科技(简称“富华医疗”)是一家专注于骨科领域的医疗科技公司,产品管线涵盖“骨科机器人+耗材”两大类,目前在研的主要产品包括Atlasus四臂多功能骨科机器人、缓冲式人工膝关节、缓冲式人工髋关节、仿生脊柱内固定、数字化智能夹板。

「富华医疗」创始人朱红文博士于2017加入京东方, 其多功能骨科机器人获京东方数千万元投入。朱红文谈及,团队于2018年完成样机,随后进行了一系列功能测试,达到预期设计要求。

朱红文表示,公司目前已完成仿生人工髋关节(仿生柄,生物柄,无柄以及缓冲系统四大系列)专利布局、样品研发、生物力学分析及测试;已经完成缓冲系统的材料、结构设计,封装技术,疲劳试验和初步人体试验,同时拥有仿生人工关节、仿生脊柱内固定等领域专利30余项。

朱红文曾任天津医院副院长、天津中西医结合联合研究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天津医科大学外科学(骨科)博导,拥有10余年院长工作经验。创始人1990-1998年在天津医院工作;之后毕业于爱因斯坦医学院,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2007-2013年,在位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细胞治疗中心任科学家、高级科学家和首席科学家。

缓冲式骨科耗材:天津医院20多年成果转化

朱红文介绍,公司骨科耗材产品包括缓冲式人工膝关节、缓冲式人工髋关节、仿生脊柱内固定以及数字化智能夹板,其中膝关节包括单髁膝关节和全膝关节。

据了解,相关产品源于天津医院骨科20年来的研究积累;天津医院由方先之教授创立,骨科在全国医院中实力强劲;天津医院的黄国富主任、董荣华主任均为公司医疗团队核心成员,长期专注于仿生人工关节、脊柱内固定等技术的研究,并在人工关节的缓冲系统上有丰富的经验。公司总顾问为吴咸中院士。

朱红文指出,公司人工关节产品的最大优势是具备缓冲系统,同时缓冲系统可根据术前核磁等评估,进行个性化定制。

朱红文表示,目前市场上的人工关节均为刚性结构,不能够还原人体关节系统所固有的缓冲系统的功能,因此容易导致松动、下沉等并发症;而公司产品缓冲式人工膝关节、缓冲式人工髋关节则能克服这一缺点,同时提升患者的舒适度。

谈及技术难点,朱红文指出,目前产品未能加入缓冲系统的主要原因是耐久性难以达标。据了解,膝关节在不同运动状态下要承受约3~11倍体重,同时体内环境复杂,而关节至少要在体内稳定工作10年以上,因此对产品强度、稳定性要求很高。

据了解,公司目前的人工关节产品已经完成了上亿次的疲劳实验,理论使用寿命达到60年。同时,产品可靠性得到了初步的验证:董荣华主任亲属11年前因双侧股骨头坏死,完成了缓冲式无柄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复查良好,无任何临床症状。

专注于骨科手术,「富华医疗」研发仿生骨科耗材+多臂手术机器人插图

无柄髋关节置换术11年

朱红文介绍,仿生脊柱内固定产品能够使得脊柱保持相对固定,在减少阶段运动的同时,保留部分运动功能,克服目前产品无法活动、脊髓保护不足等不足;数字化智能夹板产品是利用压力传感器,实现精准的夹板松紧控制;根据方先之教授在新鲜骨折上的研究成果,相较固定,夹板方法可以减少患者骨折不愈合和二次手术的痛苦,同时实现精准复位。

四臂手术机器人:协同更多手术步骤

朱红文介绍,公司的Atlasus多功能骨科手术机器人主要拥有“4+C”臂(4臂+集成低剂量C型臂),适用于骨折复位、脊柱定位及微创手术、关节置换手术;该手术机器人在设计时,关注外科医生使用习惯和未来手术趋势,同时可以实现现阶段人工无法进行的手术,未来能够发展自动或远程手术解决方案。

朱红文指出,单臂手术机器人存在局限性,其手术动作有限,仅能完成手术流程中的部分操作;而多臂手术机器人能更好地模仿手术室多数骨科手术操作(主刀+2位助手)的真实状态,手术动作种类能够大大拓宽,能够最大化地完成手术全流程操作

目前该项目已在京东方经过了多年孵化。2018 年 11 月,该款四臂骨科机器人样机已完成,并已进行了部分测试。朱红文表示,机器人以脊柱复位手术入手,目前已完成离体实验,复位手术精度能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专注于骨科手术,「富华医疗」研发仿生骨科耗材+多臂手术机器人插图1

Atlasus多功能骨科手术机器人

朱红文指出,我国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数量约750万 ,需要进行膝关节置换的则有390万,然而我国目前关节置换的渗透率仅为5%,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40-70%的水平;同时,近期新冠疫情的激素疗法可能会导致双侧股骨头坏死患者数量的激增;而骨科机器人在国内刚刚起步,预计未来将达到每年300亿人民币的规模。

36氪关注到,骨科手术机器人赛道内还有天智航、键嘉机器人、Stryker、直观外科等公司;骨科植入物领域,相关公司包括爱康医疗、山东威高等。

据了解,目前富华医疗正在寻求亿元融资。融资将用于公司产品研发、体系搭建、专利布局等。

]]>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11336/feed/ 0
精锋医疗完成近6亿元B轮融资,国产手术机器人正在弯道超车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11335/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11335/#respond Mon, 01 Feb 2021 01:39:36 +0000 近日,深圳市精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精锋医疗”)宣布完成近6亿元B轮融资,融资由LYFE Capital(济峰资本)和康基医疗领投,老股东三正健康投资和国策投资联合领投,祥峰投资、博远资本、雅惠投资、老股东保利资本跟投。

精锋医疗创始人王建辰博士表示“本次融资将用于支持精锋产品的临床实验、注册以及后续的市场营销工作。”

精锋医疗由两位曾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的博士于2017年5月4日在深圳创立。目前已拥有以机器人技术为中心的三大产品管线,包括现在应用范围最广的多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代表外科手术发展方向的单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以及超高清立体内窥镜,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300余项。

其中多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采用主从式控制,直觉遥操作和四臂结构等技术路线,配有超高清3D内窥镜,前期已经完成超百例的动物实验。

单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也在2018年就开展了国内首例单孔手术机器人动物实验。

目前,两款手术机器人系统均已经过三代研发样机的迭代,于2020年研发定型并开展小规模试产,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雷锋网了解到,腔镜手术机器人作为手术机器人中的重要一员,在世界范围内参与的手术量正逐年递增,市场容量也随即逐渐扩大。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为55亿美元,预计未来2025年为25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24.4%。

在全球市场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国内对手术机器人也有着更加强劲的需求。

2019年,手术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为6.19亿元,同比增长40.6%。从市场规模测算,到2024年,中国的微创外科手术量将达到2600万台,届时将有20%的手术由机器人完成,并将拉动260亿元的耗材市场规模。

目前已经有更多的院校和企业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包括哈工大、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都正在开展医用机器人的研究。

中科院的自动化所、沈阳所、深圳院也在研发腹腔镜、骨科、介入手术、显微外科等领域的医用机器人。其中自动化所还和海淀医院组建了”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临床转化基地”。

在政策层面,新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里也把高性能医疗器械材料领域列为重点攻克对象。

尽管前景比较美好,但是这并不代表医用机器人就可以在未来的临床环境中“无所不能”。

远程操作的无人机在空军发展到今天,并没有取代现有的战机飞行员,而是对空军力量进行了延伸。无人机飞行员也主要来自现有战机驾驶员。因为远程操作缺失真实现场感知,对于操作人员的要求会更高。

但总的来说,医用机器人的高价值,将会吸引更多和学者企业进入这个行业中来。未来结合5G、人工智能将会对医疗场景带来更多价值,未来可期。

]]>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11335/feed/ 0
专注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术锐」完成近3亿元B轮融资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10954/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10954/#respond Sat, 16 Jan 2021 00:59:48 +0000 36氪获悉,近日,腔镜手术机器人公司北京术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术锐」)宣布获得近3亿元人民币的B轮投资。本轮融资由国投招商领投,辰德资本、顺为资本、天峰资本和汇鼎基石跟投。其中,顺为资本、天峰资本和汇鼎基石均参与了公司的A轮融资。

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大样机生产、开展临床试验,针对欧美市场进行专利深化布局、型式检验和临床工作,准备开展美国FDA注册和欧盟CE认证等。

「术锐」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徐凯教授在手术机器人技术领域有长期的研究和技术积累,多年担任机器人学界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杂志的副编辑。

「术锐」定位于高端精准医疗领域,专注于第三代单多孔通用型的微创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致力于完全自主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打造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全链条关键技术。公司于2019年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8月,术锐手术机器人在“世界机器人大会”北京亦庄主会场以单、多孔复合构型进行展示。2019年底,术锐作为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企业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工信部与卫健委联合举办的“十三五高端国产诊疗装备成果展”。

核心部件自主可控,产品已进入创新特别审查程序

2020年12月4日,术锐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团队表示,该产品是中国首款进入该程序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截止目前,术锐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提交专利申请270余件,已获得美国等国外授权专利3件、中国授权专利90件。

徐教授指出,依托“对偶连续体机构”设计,术锐手术机器人的高刚性蛇形手术臂动作灵动精准,能够在狭小的空间内完成各种复杂的手术操作;产品的综合性能与国际顶尖水平并驾齐驱,关键指标优于受益于徐教授所发明的上一代蛇形臂技术Titan Medical公司的SPORT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术锐手术机器人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刚性连续体蛇形手术执行臂,可以在患者体内独立实现6+1自由度的全维运动;公司已基本完成全链条关键技术的打造,已实现所有核心部件的独立生产和质控。

关于产品优势,徐教授指出有三点。

一,高刚性连续体蛇形手术执行臂具有设计紧凑性、运动灵活性和负载可靠性。相较于达芬奇和Titan Medical采用的钢丝驱动方案,执行臂克服了现有蛇形结构中强度和力度不够的缺陷,引入超弹性镍钛合金结构骨冗余配置,能够在整体连续形变的情况下,保证结构高强度和高刚度,完成各种精准着力操作。在极端的意外情况下,若干结构骨断裂,手术执行臂依然可以正常工作,保证手术能够安全完成。

二,体外机械臂可在术中保持不动。术锐手术机器人无需借助体外机械臂在术中于病人体外的摆动,克服了现有多孔手术机器人体外机械臂术中因碰撞所导致的固有风险,提高了手术执行的安全性。

三,同一系统可在单、多孔术式中通用。产品能够在实现单孔术式的基础上,推广至多孔和经自然腔道的术式。相较于达芬奇单孔机器人需要单独购置,公司单套系统可以同时满足单、多孔需求,减轻医院支出成本。

据团队透露,目前第三代术锐手术机器人已经完成大量动物实验研究,验证了产品的临床功能性,为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现有结果表明,术锐手术机器人能以单孔或多孔的方式完成经腹壁的腔镜手术,有望胜任单孔和多孔术式下的包括泌尿、妇科、胸外、普外等多个科室适应症的微创手术治疗,未来拓展至经消化道、阴道和尿道等经自然腔道的无创手术。

团队表示,术锐采用了和传统手术机器人不同的技术路线,同时在研发过程中引入了侵权风险预警机制;在本次融资中,投资方通过第三方律师事务所对术锐手术机器人进行了数月的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结果表现优异。投资方「国投招商」还布局了「绿的谐波」和「节卡机器人」等机器人的关键部件,未来将借助不同公司的技术优势进行强强协同。

团队指出,得益于中国制造业的优质环境,手术机器人的造价和每台高端机器人手术的医疗成本能够大幅降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售价2~3千万元,达芬奇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售价可高达3500万元。术锐腔镜手术机器人整机和耗材价格将明显低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病患支出将大幅减小。

 
专注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术锐」完成近3亿元B轮融资插图

术锐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

腔镜手术趋势:从“多孔”到“单孔”

现代医疗中,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病痛少、恢复快等优势,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微创手术需要在病人身上切口,从切口伸入各种手术器械。按照切口的数量,微创手术可以分为多孔和单孔两种术式。目前,市场上及研发中的多数手术机器人针对多孔术式,但由于多孔术式的术后,都需要扩大至少一个切口,以便拿出病理样本,因此多孔术式实际上是“一个大孔+多个小孔”,创伤大于单孔术式。

目前,全球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主要被达芬奇系列手术机器人所垄断。二十年前,美国直观外科公司发布了第一台用于微创手术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获得了临床应用和商业运营的双重成功。团队表示,直观外科虽然也开发了单孔机器人,但是受制于技术因素,适应手术类型较少,而且与多孔机器人并不兼容,需要单独购置,增加了医院的成本。

徐教授指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垄断世界20年的唯一原因是知识产权壁垒。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技术体系下的工程复制,欧美高校在科学研究的范畴内早已实现。虽然已经过20年,达芬奇在多孔手术机器人领域内的知识产权壁垒仍然坚厚,大量在2010年前后申请的专利,仍然具有非常广泛的保护面。”

关于手术机器人的未来,徐教授认为:“从技术角度,手术机器人未来技术革新方向主要就是手术操作力感知、手术半自动和自动化、智能术中诊断等。借助力感知,进一步缩小对脏器的损伤;借助手术自动化,进一步提高手术执行效率和精准性。术锐日前就已在公司实验室内完成了全自动的葡萄皮缝合;借助OCT、光活检等智能术中诊断,术中判断肿瘤是否切缘阳性,可进一步提高手术的执行效果。从市场角度,目前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以泌尿、妇科、普外和胸外为主,未来的应用拓展将在经自然腔道的手术层面。”

]]>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10954/feed/ 0
手术机器人“柏惠维康”获4.3亿元D轮融资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9940/ Thu, 17 Dec 2020 03:59:12 +0000 近日,医疗手术机器人公司柏惠维康宣布完成4.3亿元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关村龙门基金领投,经纬中国、中信建投、新鼎资本、合音资本等基金跟投。

手术机器人“柏惠维康”获4.3亿元D轮融资插图

柏惠维康表示,未来用于“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推广及产业链布局的费用将高达3亿元,在口腔种植机器人的推广与合作也需要至少1亿元的资金。

关于柏惠维康

北京柏惠维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医疗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运营的高科技公司,目前已获得相关领域 8 项发明专利,十余项软件著作权和其他专利。团队曾先后承担国家 863 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等课题研究任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医疗机器人临床方面创造了多项国内纪录;该于 2015 年推出了新一代的 Remebot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该产品通过三维手术规划、视觉实时导航和机械臂及末端操作平台,协助医生微创、精准、高效地完成神经外科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大幅降低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广泛应用于脑出血、脑囊肿、帕金森病、癫痫、三叉神经痛等近百种疾病,支持活检、抽吸、毁损、经蝶入路、放疗等12类术式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