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讯精密 – 同心智造网 http://www.hahakm.com Wed, 11 Nov 2020 09:59:1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wordpress.org/?v=6.5.5 http://www.hahakm.com/wp-content/uploads/2021/10/2021101807452380-150x150.jpg 立讯精密 – 同心智造网 http://www.hahakm.com 32 32 立讯精密告别富士康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8901/ Wed, 11 Nov 2020 09:59:11 +0000 作为富士康曾经的“厂妹”,立讯董事长王来春完全承袭了郭台铭的管理风格。

据称,立讯车间内贴满了郭的标语。“我经常把郭总裁的名言讲解给员工听,让员工感受富士康文化。”王来春曾毫不介意地向媒体袒露对富士康文化的欣赏和沿袭。

战略布局上,立讯也在“复制”富士康。从成立初期承接富士康的外协订单,到2010年上市后模仿富士康式持续并购,立讯不断拿下各类苹果产品线。那些年,在苹果供应链上,富士康吃肉,立讯跟着喝汤,大家和气生财。

然而,2016年Airpods横空出世。一场风靡全球的无线耳机潮,将立讯送上苹果耳机主供宝座。此后,“立讯能否取代富士康?”、“立讯:下一个富士康”等标题便不时见诸报端,两者关系逐渐微妙。

和苹果合作的十多年里,苹果毛利率稳守30%红线,股价一涨再涨。而富士康毛利率逐步下滑所剩不足6%,资本市场更是长期看淡。外界看到了富士康代工帝国的风光,但这家企业的每一个问题,也都暴露在公众的视线当中。

摆在立讯精密眼前的一个迫切问题是,确定要成为下一个富士康吗?

傍上苹果,越走越窄

“零部件—模组—整机”,西南证券曾如此概括立讯的产品扩张逻辑。

从PC线缆、连接器到天线、声学元件、马达再到Airpods整机,它似乎啥都能做,问题在于——立讯做的都是苹果需要的,万一苹果不需要了呢?

从2014年立讯收购昆山联滔切入苹果链算起,到2019年,立讯营收从73亿元增长至62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54%。其中,来自苹果的业务营收则从9亿元增长至347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09%,营收占比从12%增长至55%。

5年超八倍的增长,完美印证了王来春当年那句“能与凤凰同飞的必是俊鸟”。

只不过,凤凰选中的俊鸟不止一只。2014-2019年,苹果核心供应商频繁洗牌,精密结构件、连接器等品类供应商变动尤为剧烈。究其原因在于,低端零部件厂商实在太容易被取代。

立讯精密告别富士康插图

2017年,库克来访立讯,高兴地发微博大加赞叹。根据其表述,库克看中了立讯的精良工艺,很大程度上指的是良率。公开资料显示,Airpods本来由台湾英业达组装生产,但是良率一直不佳,王来春团队仅用5个月时间就将良率做到了近100%。

立讯精密告别富士康插图1

图源/新浪微博

值得注意的是,良率“壁垒”并不算高。

来自某智能手机ODM公司的生产经理表示,生产实践中良率主要从生产流程设计、生产流程识别和员工执行力三点进行改善。前两点与企业大数据分析能力、生产线工程设计规划等自动化生产能力挂钩,员工执行力则主要借由薪酬激励、制度规范等管理手段提高。并且“代工厂员工执行力其实已濒临极限,管理者更倾向于从自动化生产方面改善良率”。

曾在富士康工作多年的云启资本副总裁郑瑞庭也表示,用“半自动化生产”形容3C制造业更为合适,尤其对于组装环节来说,人力不可或缺,机器主要用以辅助员工决策,减少失误。

而立讯的良率壁垒更多来自于“员工执行力”。根据东方财富证券数据,2012-2018年立讯人均产值和人均创利均低于同行,可见其仍处于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状态。2019年,立讯生产设备周转率达到11.1,得润电子则达到了12,后者是国产连接器厂商中,有望进入苹果供应链的强有力选手,两相对比,立讯自动化生产水平并不占优。

据悉,立讯当前员工数将近14万人,生产员工数高达11万人,管理这样一支庞大生产军队的核心团队人数却不到300人,立讯2019年报披露其核心管理人员薪酬综合仅977万元。对比同样身为苹果Airpods供应商的歌尔股份来看,后者生产员工仅3.8万人,核心管理人员薪酬总和却达到1559万,两者“管人”水平高下立见。

除了要保证良率,代工厂抢单还有另一大杀手锏——价格。“单笔订单规模越大,自动化生产设备投入作为固定成本就能越摊越薄,报价自然就低。”唐先生讲到同行竞争时如此感叹。

在iPhone连接线、天线、声学元件、马达供应份额方面,立讯分别占到50%、60%、20%、10%-15%,按照苹果不断寻找供应商防止一家独大的策略,立讯的份额变动不会太大,规模化低价策略发挥空间有限。而随着以得润电子为代表的制造商崛起,立讯良率若被反超,深度绑定苹果的道路将越走越逼仄。

越努力,越贫穷?

这份“逼仄”不仅来自被取代的风险,更来自于不断被压缩的利润,富士康便是前车之鉴。

2007年第一代苹果发布,也是那年乔布斯找到富士康作为代工厂,2008年1月至今,苹果股价增长近68倍,而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股价下跌了55%,前者毛利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后者毛利率则由最高接近10%下降到2019年的历史最低值5.91%。

根据彼得·马什的《新工业革命》,以每部500美元的价格上市销售的iPhone,单机毛利可达321美元,其中富士康组装环节的费用只有6.5美元,占总价值比重仅3.6%。

富士康和苹果的合作中,苹果掌握着领先技术和规则制定权,两者利润分配极其不对等,用经典的“微笑曲线”可以一言以蔽之。如何撑开微笑曲线底部的利润空间?

“当产品定价下降30%,你首先一定要让订单数量增加30%,接下来再多下超过30%的订单,才增加三成营收,但问题是你一定不可以增加30%的人力!”在《郭台铭与富士康》一书中如此描述。

在这种逻辑下,保障利润的最终途径在于压榨员工,因为增加30%的人力只有两种方法:一是提高员工的人均工作效率和强度;二是降低员工工资,以将节省出的成本用于招聘更多员工。

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富士康面临着订单减少、价格下降等多重打击,直接导致富智康(富士康赴美上市子公司,协助承接部分iPhone代工订单)净利润大幅下滑83%。

隔年,郭台铭为扭转业务颓势,不断争取订单的同时扩招员工。2009年底富智康员工人数同比增长9.7%,员工成本总额却同比减少28%,使得人均成本减少达34%之多,但净利润继续下滑68%,至3900万美元。

紧接着,2010年富士康发生了员工十四连跳的悲惨事件。当年富智康巨亏2.18亿元,无节制压榨员工终究反噬自身,“代工帝国”一度名利双失。

苹果打败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的背后,承接70%手机代工订单的富士康功不可没,然而站在今天回看富士康的命运种种,说一句“越努力,越贫穷”恐不为过。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14-2020上半年,立讯毛利率从23%下降至18%,每台AirPods成本达68美元,负责组装环节的立讯只占3美元。

立讯精密告别富士康插图2

根据职友网统计的立讯近一年在各网站公开发布的薪酬,70%的员工月工资在10000元以下,月工资在6000-8000元的员工人数占比最大,达27.4%。

而事实上,看准网上立讯员工爆料的真实薪资情况却是,员工平均工资仅4620元,低出同行约32%。其中作业员、操作工、普工等工种薪酬最低,均不足3000元,低出同行50%-60%。

亿欧采访到多名立讯在职员工,发现除了工作强度大、加班严重等固有问题外,员工普遍反映今年疫情影响下工资缩水。此外,还有业内人士表示,代工厂招聘临时工数量远大于正式员工数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临时工“五险一金”不费钱。

工资低、强度大,触动的是立讯等代工厂作为“伪科技股”的敏感神经。若科技成色足够,何必十年只围绕苹果一家而非自主创新产品形态?何必一味依靠人力换取利润而非自动化智能生产?

摆脱富士康命运

借假修真,立讯正在“去富士康”化。

在管理理念和战略布局上,王来春逐渐抛弃了郭台铭的做法。郭台铭曾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王来春却追求着一流人才。近三年立讯年报列示的核心竞争力中,人才始终摆在首位,“以客户为中心”则排在末尾。

2017-2019年,立讯技术人员从5005人增加至1.28万人,净增7000余人。而为了留住优秀人才,立讯已前后开展两次针对核心技术骨干的股权激励计划。

人才如何用?根据王来春今年3月25日在管理层电话会议中所说,立讯五年前开始关注SIP封装技术,团队人数由当年的2-3人发展到现在的3000余人,考虑到立讯SIP业务今年上半年才开始小规模量产,因此可以推断立讯在SIP研发中投入了相当一部分人才。

所谓“SIP封装”即系统级封装,是将多种功能芯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等集成在一个封装内,适应了电子产品微型化趋势,同时是立讯延续“微型”、“精密”制造特长的战略择优。更重要的是,立讯开发的是一套工艺技术,而不是苹果的某个配件业务,此为一项重大战略转变。

五年间,立讯的研发投入也从4亿元增长到了44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已达到7%,而富士康的这一比例仅为2%。

立讯2019年报显示,在未来新产品新领域的投入以及针对底层技术研究的相关投入,约占整体研发费用30%。根据立讯营收结构,“新产品、新领域”集中表现为通讯和汽车领域,营收规模分别达到了23.6亿元和22.3亿元。根据东方财富证券预测,这两大领域业务未来三年复合增长有望超过40%。

针对代工厂转向新领域这一问题,云启资本副总裁郑瑞庭表示,“鸡蛋不能装在一个篮子里”,事实上3C制造板块的代工厂很早就进入了其他领域,往往进入门槛并不在于技术,而是与下游终端厂商、整车厂的验证测试环节。例如,汽车厂新客户导入期尤其漫长,而一旦被列为供应商,就会建立较稳固的合作关系。

目前,立讯已全方位覆盖通信领域互联产品,进入了诺基亚5G产品供应链,主要客户还包括华为、思科、浪潮等。汽车产品线则主要包括线束、连接器和电器三类,已进入日产、长城、众泰、宝马、奔驰等整车厂,新能源汽车产品制造基地也已相继建成。

而谈到来自新领域的竞争时,郑瑞庭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主要带动了摄像头等零件的增量需求,其他不相关零件领域依旧会保持存量竞争态势,并且汽车供应链保护也是较难跨越的关卡;反观方兴未艾的5G通讯领域,增量空间巨大,新进入者更容易拿下订单。

据此可推测,尽管立讯通讯和汽车领域营收目前体量相当,但前者增长动力更为强劲。此外,拆解立讯毛利率来看,通讯业务毛利最高,约22%,汽车业务毛利率最低,仅16%,通讯业务更有望抬高立讯盈利空间。

当然,立讯在通讯领域还未成气候,营收占比尚不足5%,但相较富士康当年处境已是优渥。5G通讯兴起给了立讯“出圈”的机会,跳出消费电子领域,跳出代工厂定位。最重要的是,挣脱“微笑曲线”底部逼仄空间。

]]>
富士康联手国巨集团,将“三加三”变为“三乘三”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7984/ Tue, 29 Sep 2020 09:59:13 +0000 9月29日讯,全球电子代工巨头富士康(2317)与台湾被动元件龙头国巨集团(2327)已于昨日共同宣布达成战略联盟。

富士康集团刘扬伟董事长与国巨集团陈泰铭董事长28日亲自出席签署协议,国巨集团旗下奇力新CEO郭耀井、凯美电机董事长翁启胜、同欣电子总经理吕绍萍也共同签署。由此看出,国巨集团对此次结盟非常重视。

富士康联手国巨集团,将“三加三”变为“三乘三”插图

图片来源:OFweek维科网

以“3+3”为主,进军机器人等三大产业

据悉,富士康与国巨的合作将从2020年第三季起正式展开。并且双方的合作也将以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先前拍板定案的“3+3”方向为主,进军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

此次富士康与国巨的强强联手,将摆脱传统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不论是关键零组件的开发及研发资源的共享,或是与全球终端客户的合作,国巨集团的多元化高阶产品,将完整搭配在富士康的新事业发展版图中。

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表示,国巨在许多领域都是产业领头羊,和富士康强强联手将能展现台湾制造业的智慧与优势。与国巨合作,富士康会针对更多新客户以及新兴产品的开发共同投入资源,一起针对全球客户的需求,不论是在供应链相关支应或者是功能设计上的发展,都能提出更具有附加价值的解决方案。

对国巨而言,富士康朝新兴产业的加速布局,正好为近年大力并购布局的集团成员创造稳定出海口;对富士康而言,则通过掌握上游关键零件,能够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解决方案。

国巨表示,未来将结合双方集团资源,特别是在关键零组件领域的研发能力及技术创新上努力,从而提升产业技术之附加价值与国际竞争力,提供客户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强强联手,变“3+3”为“3 x 3”

在过去45年来,富士康一直在进行独创的一站式整合服务,近来积极切入“电动车、数位健康、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半导体、5G”三项新技术领域,以“3+3”作为集团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并在各个新产业大步前进,逐步取得更好的成绩。

国巨集团在合并美国基美(KEMET)、普思(Pulse)后,除了聚焦高阶规格的5G、车用、工控、航太、医疗等终端应用外,同时提供集团内如同欣电在特殊半导体封装测试的先进制程、奇力新的车用电感、磁性材料及凯美的铝质电解电容等一站式购足平台服务。

并且,国巨收购基美后,业务板块也得到了增加,基美在汽车电子、5G网络和通信、机器人和自动化以及工业领域(包括电源)为国巨提供先进的产品。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国巨未来必将成为富士康在“3+3”领域发展的最佳策略伙伴。

国巨董事长陈泰铭也对此表示,双方合作之后不只是三加三,而是三乘三!因为国巨在电动车关键零组件、智慧医疗、工业规格、5G科技与特殊半导体封装测试都耕耘多年。因此,国巨与富士康的合作,可以做到技术互惠与资源共享,这样一来双方的综合效益会成倍增长。

国巨集团在全球各地拥有15个设计研发中心及42座生产基地,长期提供世界级原厂设计服务,持续开发及生产特殊规格的高阶关键零组件产品。富士康事业版图遍及全球,在逾20个国家及地区都有生产及服务据点。

展望未来,富士康与国巨的合作将会在数位健康医疗领域有具体进展,电动车业的篷勃发展也将让双方有极佳的合作切入机会,且国巨集团除了能扮演好与鸿海展开全球布局相匹配的供应链角色外,双方全球生产运筹能力以及高阶关键零组件的技术能力相结合必能发挥双赢效果,为彼此创造更高的产业价值。

龙头地位不保,富士康需要转型

自1988年投资中国大陆以来,借助走量低价的竞争策略,富士康一路高歌猛进,截至2019年在中国大陆设有1个总厂、44个分厂,从北方的沈阳到南方的深圳,从东边的上海到中部的成都,遍地都是富士康工厂,累计员工超过120万人。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深圳已经无法满足富士康的发展需求,其很早就决定将部分产线移至内地。内地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富士康这只金凤凰,不惜派出一把手接待,要政策给政策,要土地给土地,极尽所能支持富士康,即便很多人说它是“血汗工厂”。

富士康联手国巨集团,将“三加三”变为“三乘三”插图1

图片来源:OFweek维科网

不过,原来无可替代的富士康,在近几年终于有所改善,如华为的手机可以转向比亚迪,苹果订单也可由立讯精密承接,并且立讯精密也在迅速崛起。除了这两个大厂,中国还有环旭电子、长城开发等公司也可承接电子产品代工业务。

目前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业务占其总业务量的70%,按照这样的变化发展下去,富士康的代工龙头地位很可能被撼动。

由此可见,富士康也需要“3+3”转型带来新的机会。

国巨急于扩张,一眼看中转型中的富士康

除了收购基美之外,纵观国巨的整个发家史,并购是其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关键词,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成立至今,由国巨发起的并购行为约10次,近两年成为国巨并购的“高峰期”。

国巨创立于1977年,主力产品为各类精密电阻,上个世纪90年代通过并购智宝和奇力新拓宽电容和电感,全面进军无源元件领域。其后的每一次并购也促使国巨华丽转型,实力倍增。

2018年4月,国巨收购君耀,国巨相关人员表示,收购君耀策略目的包括增加产品组合,将君耀保护元件扩展到全球市场,强化国巨在车用电子和工业规格利基市场布局。

2018年5月,国巨收购普思电子,发言人张明菁指出,国巨并购普思电子的目的在于增加产品组合,除了提供完整的被动组件外,扩大提供客户在电子零组件包括无线组件、高阶变压器、集成式连接器模块、高频芯片电感、电源供应器及电缆系统等,并增加国巨在美国及欧洲的营业规模与市场能见度,持续强化国巨在车用电子与工业规格利基型市场布局。

除此之外,国巨或通过集团的子公司或者资本去并购其它的厂商,如集团旗下电感厂商奇力新并购同业美磊,显示器厂商美杰,滤波器和变压器厂商帛汉、陶瓷基板同欣电等。

从近几年的并购来看,国巨的扩张野心明显,强化其在车用和工业市场的投入,目的都是加大对器件产业的布局,让自己占据更多的行业主动权。

对于被动元件产业,陈泰铭一直很有自己的看法。他曾指出,从来不排除并购议题,只要有助市场通路、技术和产品发展,并购计划乐观其成。他希望未来与厂商进一步结合,把台湾厂商产品带到国际市场。

陈泰铭也指出,把营运规模扩大才是重点,当产业成长不是太好的时候,透过产业互相结合合作、把规模做大,是另一种思考策略和思路。

陈泰铭一直期待,透过并购案带领台湾被动元件产业打开全球市场,通过此次收购基美可看出,国巨也正在朝这方向进行。除此之外,也能看出陈泰铭对车用、5G、车联网前景的看好与执着。陈泰铭认为,车用、5G和物联网若等到大量应用才做,就来不及了,对内下令一定要抢到市场先机。因此,他一眼看中了处于转型中的富士康。

]]>
富士康称转移境外以避免中美贸易战,不惧立讯精密崛起! http://www.hahakm.com/shijie/info/7088/ Thu, 13 Aug 2020 04:03:00 +0000 8月13日讯,富士康(2317)举行法人说明会。展望下半年,董事长刘扬伟预计第3季营收季增个位数,年减双位数。其中,消费类智能产品(手机为主)受到新机递延上市影响,预期将产生两位数的年减幅,刘扬伟认为伺服器、零组件产品、半导体、汽车零组件会是集团近期布局的重点,同时也是推升营收持续成长的关键。此外,通过F 1.0 、F 2.0、F 3.0的集团转型计划也将进一步落实,目标是将明年集团毛利率提升至7%。

刘扬伟在公司公布财务业绩后对记者说,随着鸿海将更多生产转移到东南亚和其他地区,以避免对出口美国的中国产品征收更高的关税,这一比例还会上升。他说:“无论是印度、东南亚还是美洲,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个制造生态系统。”他补充说,尽管中国仍将在鸿海集团扮演关键角色,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日子已经结束了。

富士康称转移境外以避免中美贸易战,不惧立讯精密崛起!插图

图片来源:OFweek维科网

在富士康第2季营收结构中,消费类智能产品占36%,主要是智能手机、电视、游戏机等产品;云端网路产品占30%,主要是伺服器、网通等产品;电脑终端产品占27%,主要是电脑、平板等产品;元件及其他占7%,主要是连接器、机构件、服务、零组件等产品。

富士康第2季营收1.13兆元,季增21%、年减3%,毛利率5.91%,季增1.41个百分点、年增0.6个百分点,营业利益224.69亿元,季增397%、年增45%,税后净利228.80亿元,季增998%、年增34%,EPS为1.65元。累计上半年EPS为1.8元。

富士康指出,第2季原本预估营收季增15%、年减个位数,结果第2季营收季增21%、优于预期,主要是消费暨智能产品当中的游戏机需求较预期为佳所带动,其他产品线则与原本预期相符。

展望后市,刘扬伟预期,第3季营收估季增个位数、年减双位数,其中,消费暨智能产品受到新机递延上市影响,预期有双位数年减幅;云端网路产品则估季持平、年增个位数,其中占伺服器约30%的CSP业者(云端服务供应商)成长力道仍强;电脑终端产品预期季增及年增个位数;元件及其他产品,则预估季增双位数、持平去年同期。

刘扬伟并认为,伺服器、零组件产品、半导体、汽车零组件会是集团近期布局重点所在,同时也是推升营收持续成长所在。

伺服器方面,刘扬伟指出,根据研调机构统计资料显示,2019年富士康伺服器系统组装及半成品在台湾厂商当中出货量排名第一,总营收达近一兆元,其中伺服器业务中有约30%来自CSP业者,这部分上半年有达两位数年成长幅度,预期成长动能可望延续到下半年。

刘扬伟表示,今年来看,伺服器来自CSP业者的生意会有两位数年成长幅度,来自品牌伺服器客户预期会有些微滑落,整体今年伺服器业务营收还是能保持在兆元规模。

至于伺服器业务,特别是资料中心相关是否会计划分拆独立出来IPO?刘扬伟表示,若在投资者、股东利益最大化前提下,相关计划都会考虑评估。

零组件产品方面,刘扬伟表示,2019年富士康零组件营收达一兆元规模,但因为许多零件包含在内部关联企业交易当中,因此显示在财报上只有2000多亿元营收,零组件产品包括机构件、散热模组、光学相关、电相关(讯号传输线、连接器、声学等)、PCB、半导体相关,其中光与半导体将会是未来重要成长动能之一。

刘扬伟指出,毛利率来看,零组件产品若与系统组装相关约5%以下,组件模组相关约10%上下,零件类则有20%上下毛利率,毛利率起伏要看产品组合,基本上都有10%以上毛利率,未来重要成长动能主要在声学、光学、半导体领域为主。

半导体方面,刘扬伟表示,富士康在2019年半导体产品营收已接近700亿元,这在全台湾半导体产业,已进入营收前十大排行,富士康半导体产品结构中,包含设备及制程服务占47% 、IC设计34%、IC设计服务3%、其余为封测等各领域,等于已建构一个垂直整合的产业。

刘扬伟表示,未来集团在半导体事业会持续在IC设计、设备、高端封装投入更多资源,其中IC设计将主攻AI、CIS(应用在汽车产业)、5G、8K电视等领域,期待能逐步开花结果。

至于汽车零组件方面,刘扬伟表示,去年该事业营收约95亿元,虽然还不大,不过经过多年努力,其中44%营收是来自电动车、56%来自燃油汽车,客户遍及欧美各大车厂,产品线包括车规强化玻璃、智能座舱零件、车身壳体结构、车规线材与镜头等,未来持续看好。

此外,针对未来毛利率展望,刘扬伟表示,集团持续透过F 1.0、F 2.0、F 3.0的集团转型计划也将发酵,目标明年集团毛利率要由目前约5%提升至7%。

刘扬伟表示,在F 1.0部分,要让产品组合优化,F 2.0则是要持续进行数位转型、效率提升,至于F 3.0预期明年贡献还不大,要至后年或大后年,集团在3+3(三大未来产业及三大技术)才会有相关营收与获利贡献,目标2025年集团毛利率要达到10%。

至于竞争同业立讯精密崛起,且与其他组装厂有结盟意图,对富士康的手机组装业务影响是否会产生影响?刘扬伟表示,手机产业吵得沸沸扬扬代表仍有搞头,代表产业有前景,而这些相关厂商策略结盟,是因为他们单独一个打不过富士康,这也说明了富士康的强大实力,富士康会持续朝目标努力前进,这样的结盟对富士康影响有限。

]]>